织纹螺科(Nassariida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是潮间带至浅海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环境监测的指标种。织纹螺多数种类可食用,但有些种类体内积累毒素可致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目前我国对织纹螺还缺乏系统研究,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制约着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本课题拟在形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分子检测技术,结合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对馆藏和新采集的织纹螺标本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和相关分子标记的系统研究。明确我国织纹螺的种类、分布和资源现状,确立织纹螺科中疑难种和近似种的分类地位,探讨种、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修订同物异名和错误种名,澄清一些混淆种,并发现新种。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织纹螺在生态学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种类鉴定的分类依据,同时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该基金项目执行3年来,按照预期研究目标,利用形态分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沿海织纹螺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已基本摸清了织纹螺科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完善了中国海织纹螺科的分类系统,总结出织纹螺科各属、种间的分类特征和动物地理学特点,澄清了一些混淆种,修订了同物异名和错误种名,并发现了新种。对织纹螺基因序列三个线粒体DNA系统发育关系(COI,16S rRNA和12S rRNA基因)进行推断,构建了织纹螺科分子系统演化树。本研究共鉴定出中国近海织纹螺科、2亚科、2属,共计68种,其中3个新种,13个中国新记录种。完成研究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3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名。本项目填补了我国对织纹螺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的空白,其成果将为织纹螺在分类学、生态学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种类鉴定的分类依据,也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贝类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中国海蜑螺科 (Neritidae) 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蛾螺科的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塔螺科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笔帽螺科(Creseidae)的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