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严重的非点源污染是我国湖泊、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经验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必须建立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矫正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实现污染源头控制。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高度分散经营,加上农业非点源污染本身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交易费用过大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机制设计面临的主要困境。本研究选择农业非点源污染成因与影响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在田野调查与模型构建基础上,应用经济计量、情景分析、制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战略及其对农户利益的影响,研究产业组织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机制,测度、比较单一的"政府管制"、分散的"政府-农户直接交易"与适度集中的"政府-产业组织-农户交易"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探讨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组织为中介,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内容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机制,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与政策参考。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我国湖泊、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亟需加以治理。农业生产和污染排放特征导致政府管理交易费用过大,是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情景分析、制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战略及其对农户利益的影响,选择种植业氮磷污染、分散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三种污染类型,比较单一的“政府管制”、“政府-农户”直接交易与适度集中的“政府-产业组织-农户”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与管理绩效。在宏观层面,将交易费用和政府管理能力分析应用于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策略选择。在微观层面,基于管理模式与交易主体数量和监督、执行难度的联系,对交易费用和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农户调查发现,由于地方政府注重交易费用节约,对农民技术指导不够具体,单季水稻地均纯氮施用量并未减少。蔬菜种植中,紧密型“企业+农户”模式交易费用较高,但促进了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分散养殖污染治理的“政府—处理站—养殖户”模式下,单个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站的运行费用高达110万元/年,其中人员工资、运输费用和内部管理费用分别为60万元、40万元、10万元。但处理站节约了养殖户监督与执行交易费用,发挥了污染处理的规模经济,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效果明显。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中,“政府—企业—村庄”模式比“政府—村庄”模式增加了交易环节,在武进区交易费用高达146.21万元/年,其中公共交易费用和私人交易费用分别占38%和62%。但基层管理人员主观评价及省级部门资金补贴分配均表明,“政府—企业—村庄”模式更有利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参与可以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交易费用,促进污染治理效果提升。应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培养农业产业组织并加强行为引导,从制度环境和机制运行上为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交易费用提供条件。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农村环境政策分析与机制设计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研究的部分政策建议在江苏省农村环境管理中得到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2A66铝锂合金板材各向异性研究
基于沉积物/土壤分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东北黑土带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成因及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实证分析
农业流域非点源磷污染的遗留效应及其模拟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