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间盆地更新世旧石器工业发展演化与黄土地层年代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72026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102.00
负责人:王社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关莹,孙雪峰,张文超,邢路达,于青瑶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黄土地层年代秦岭更新世山间盆地
结项摘要

The issues in relation to the Acheulian-type lithic complexity in east Asia has always been recognized as a key problem for the study of human evolu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hominin behavioral adaptation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ime. The loess deposits on the river terraces contain abundant hominin remains in the inter mountain basins, such as the Luonan Basin and Hanzhong Basi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 central China. This project will focuses on the high density Paleolithic open-air sites and Acheulian-type lithic assemblage which were recovered in the region. The study takes a regional approach emphasising th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of those sites. It examines early hominin adaptive behavior based on the new evidences from the sites. Detailed analyses consist of lithic typology, technology, residue, use-were, refitt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scanning data. This is then compared at a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cheulian-type tools in eastern Asia. Outcomes also includ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ominin cognative ability,and the Chinese Paleolithic industry exchange or replacement information, the origins of modern Chinese huma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antecedent hominins from the global views.

东亚阿舍利类型旧石器遗存的时代及其文化属性问题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高度关注。秦岭山区洛南、汉中等山间盆地河流阶地上部的第四纪黄土地层中发现了目前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密集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址群及最完整的该类器物组合。本项目拟通过对更新世期间中国现代地理分界线一带秦岭山间盆地典型旧石器遗址黄土地层的考察、发掘和研究,建立区域性黄土埋藏类型旧石器遗址年代学框架及文化发展序列;分析石制品类型和功能,对手斧、手镐、薄刃斧等典型阿舍利类型工具进行精确的三维数据扫描分析,判别早期人类石制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及对不同石器工具的使用方式和特点,探索该区域阿舍利类型器物的来龙去脉,揭示非洲及欧亚大陆西侧阿舍利石器工业与东亚该类遗址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更新世期间中国境内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演化的特点和规律,认识早期人类的认知能力、文化交流与迁徙情况,提取东亚地区人类连续演化抑或是被外来人群替代的考古学文化信息。

项目摘要

秦岭地区的洛南、汉中等山间盆地河流阶地上部的第四纪黄土地层中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存。对更新世期间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一带秦岭山间盆地典型旧石器遗址黄土地层的考察和发掘过程中,新发现一批旷野和洞穴类型的旧石器遗址,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弥足珍贵的古人类颌骨碎块和数枚牙齿化石。通过对遗址埋藏石制品地层的研究分析,基本构建起了秦岭地区典型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的黄土堆积地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标尺上的人类石器工业技术发展演化脉络:距今1.15(1.63/1.62?)-0.6Ma期间,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主要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模式 I 石器工业的范畴;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 I 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主要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期间,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 II(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普遍发现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秦岭地区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 为了探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似阿舍利类型工具与秦岭山区该类石器之间的关系,对青藏高原地区旧石器遗址进行的持续考察和发掘中,新发现20余处石器地点。在藏北那曲地区羌塘高原发现的尼阿(木)底旧石器地点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最早的、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学术界和大众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族群和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前推到了距今4-3万年间。这些工作加深并拓展了对更新世期间中国境内秦岭和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演化的特点和规律,及人类适应行为、文化交流与迁徙情况的认识。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DOI:10.13866/j.azr.2022.02.13
发表时间:2022
2

四川宁南水塘村滑坡形成机理

四川宁南水塘村滑坡形成机理

DOI: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19.06.01
发表时间:2019
3

半干旱黄土高原苜蓿草地撂荒过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半干旱黄土高原苜蓿草地撂荒过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2001010004
发表时间:2020
4

黔东南地区平略组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黔东南地区平略组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DOI:10.19719/j.cnki.1001-6872.2020.01.03
发表时间:2020
5

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

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

DOI:10.14050/j.cnki.1672-9250.2020.48.040
发表时间:2020

王社江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秦岭南麓汉中盆地更新世黄土堆积与旧石器年代研究

批准号:41202127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孙雪峰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邙山晚更新世黄土年代地层学研究

批准号:40642001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蒋复初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3

广西布兵盆地更新世地层年代学及猩猩演化研究

批准号:4157202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王伟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石器工业”与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

批准号:40672106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杜水生
学科分类:D0713
资助金额:3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