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完成1万多株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谱的分析。完成500株Amp-R肠杆菌科细菌β内酰胺酶的测定。其产酶率为94.3%,说明产β内酰胺酶是肠杆菌科细菌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主要机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PCR检测TEM和SHVβ内酰胺酶的方法。检测结果TEM型较多,约占40%,主要分布在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SHV型较少,占16.4%,主要分布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对ESBLs表型检测的结果显示ESBLs广泛分布于肠杆菌科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为28%和31.5%。在国内率先开展了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用PCR-SSO法检测TEM家族的基因型;应用PCR-REFP检测SHV家族的基因型并区分ESBLs和非ESBLs,对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植物中蛋白质S-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新型铁载体-单环β-内酰胺偶联体的设计、合成及抗多药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研究
靶向庚糖转移酶的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研究
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中PA基因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