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而交通成本是主要的分散力之一。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必将带来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进而是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本研究以新经济地理学和相关区位论为理论依据,以京广铁路沿线城镇和城镇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影响城镇发展的主要集聚力和分散力,通过对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进行验证,找出影响不同行业集聚与扩散的主要因素,从中辨识出交通成本对各行业空间区位的影响,进而在各城镇现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算出高铁建设给各城镇带来的发展潜力,从而预测出高铁建设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本研究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高铁建设会使区域城镇体系更加极化发展,还是趋向于均衡发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验证高铁对城镇发展的作用机制,也可以为区域城镇体系和城镇群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本项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区位论为理论基础,以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从全国地级市、京广和京沪沿线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群三个层次,对高速铁路建设如何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结果显示:.1、高铁对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主要影响是极化效应。在全国地级市层面上,这种极化效应对规模结构的影响表现在拉大了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超大和大城市的优势地位;对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强化了多中心—廊道结构,并使得作为多中心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城市群的层面上,极化效应表现在强化了群内中心城市的地位(长三角的上海市和珠三角的广州市),拉大了中心城市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差距。.2、在总体的极化效应之下,高铁对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另一个显著影响是沙漏效应,即对城市体系高、低两端城市的影响要大于对中间城市的影响(这里的高中低是用可达性和市场潜力衡量的)。沙漏效应对区域城市体系结构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作用,在等级结构上体现在改善了一些中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在空间结构上体现在提升了铁路网末端和某些原铁路空白区城市的地位,起到了雪中送碳的作用。这种沙漏效应在全国地级市层面和城市群层面上均有所表现。.3、产生以上两个效应的主要作用因素是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且后者的作用强度大于前者,在全国地级市层面和城市群层面上,频次效应均高于时间压缩效应约一倍。时间压缩效应是指高铁减少了城市间的旅行时间,频次效应是高铁带来的发车频次增加提升了旅行的便捷度。二者作用强度的差异与现实已开通的高铁线路结构和列车组织安排相关。.总体上说,高铁建设会使中国城市体系结构更加极化。即在现行体系下,高铁会带来区域差异的扩大,这是与区域发展的公平性目标相违背的。需要在新的高铁规划以及其他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中设法减少这种区域差异与不平等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采煤工作面"爆注"一体化防突理论与技术
基于循证实践的腰痛康复治疗国际指南解读与启示
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技术在高分子表征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极化码的无协商密钥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乡村移民回流对西部地区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气流场影响的研究
渭北旱塬苹果基地建设对区域水分环境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