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拉丁阶-卡尼阶(L-C)界线附近,生物迅速辐射并转向中生代时期的全面繁盛,作为这一过程的响应,处于西特提斯动物分区和东太平洋动物分区交界的我国黔西、滇东地区在L-C界线层内发现了以保存完整精美、数量巨大、分异度高的海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生的生物群,它们是探讨这一时期生态系(即生物和环境)特征的很好的素材。以牙形石谱系带的划分和对比为基础,其他门类生物地层为重要辅助,建立我国L-C界线层高分辨率的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并以此为基础,以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来了解这些珍稀生物群的群落古生态、古环境背景及其时空演变,探讨半封闭外陆海古海平面升降与群落古生态变化之间关系等,为探讨L-C界附近生态系的演化、生物圈组成和演化等提供区域特色成果,其年代地层结果将为该断代地层的跨古特提斯洋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华南长兴阶至拉丁阶放射虫绝灭、复苏及生物地层对比
中德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的菊石和牙形刺生物地层对比研究
华南石炭纪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层的牙形刺及全球对比
西藏岗巴地区早白垩世菊石地层学: 潜在的全球阿普特阶/阿尔必阶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