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推动发展低碳经济。中国能源结构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燃煤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十二五"期间,在发展低碳新能源的同时,大力推进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对于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项目围绕构建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识别影响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的因素和剖析因素间的作用机理,运用情景分析法研究实现煤炭资源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生产率水平提高的途径,利用DEA组合模型测算和评价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水平,借助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模拟不同目标下的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实现模式;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对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中的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制度与机制研究,构建中国煤炭资源实现清洁高效和低碳化利用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管理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性。
煤炭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它的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和利用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受资源禀赋约束和经济增长拉动的共同影响,中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而传统的高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开发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仅按照此模式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是中国在煤炭资源管理中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优化配置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课题组基于低碳经济和煤炭资源循环经济理论,构建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理论体系。以煤炭资源碳生产率的研究为切入点,剖析中国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的影响因素,构建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定量分析模型,测度中国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水平,以提升中国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的有效实现模式,并结合煤炭资源典型区域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在不同情景下的政策和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取得了大量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109篇(标注资助79篇),出版研究成果报告和研究成果专著7部(标注资助5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和硕士研究生70名以及青年教师5名,协助承办全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讨会4次,承办全国能源经济学专业建设交流会暨能源革命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学术研讨会1次。其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可为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实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引,能为政府管理部门对煤炭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区建设政策研究
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