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皮表面着色分为"褐色"和"红色"两种类型。目前,国内外有关梨果皮"红色"形成机理研究较多,而关于"褐色"着色机理目前尚未见报道。'砀山酥梨'果皮底色黄绿,果面不着色,而其营养系变异品系'锈酥'果皮表面则着生"褐色"。试验以'砀山酥梨'和'锈酥'为试材,通过构建SSH-cDNA文库,发掘果皮"褐色"形成相关的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基因型果皮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果皮"褐色"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梨果皮颜色定向改良、杂种后代"褐色"果皮预先选择、提高梨育种效率奠定基础。
为了深入探讨‘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锈酥’果皮褐色形成机理,本研究利用投射电镜观察二者果皮结构,测定果皮中蜡质和多糖,同时利用不同多胺抑制剂测定处理后H2O2的定位,多胺、木质素单体和H2O2的含量。利用mRNA差异显示和抑制消减文库筛选并克隆二者果皮中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花后75 d,‘锈酥’果皮细胞壁比‘砀山酥梨’细胞壁厚。‘锈酥’细胞器开始降解直到完全消失,使得细胞次生壁增厚。‘锈酥’果皮中丙酮酸作为合成前体物质合成的氨基酸均高于‘砀山酥梨’。由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作为合成前体物质合成的氨基酸含量在‘砀山酥梨’果皮中总体趋势是上升,在‘锈酥’果皮中含量总体趋势下降。‘砀山酥梨’和’锈酥’果实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包括烷烃、烯烃、链烷酸、醇类、萜类等。二者不同时期果皮中蜡质均为奇数碳原子饱和烷烃为主,且以 C29和C27相对丰度大大高于其余碳数烷烃为特征。‘锈酥’果皮蜡质组分中脂肪醇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砀山酥梨’。多胺抑制剂CHA处理后的果皮中H2O2积聚物较少。在CHA处理‘锈酥’果皮后,三种多胺的含量均升高;而MGBG处理后,三种多胺的含量均降低;乙烯利处理后腐胺和精胺的含量降低,亚精胺的含量升高。经CHA和MGBG处理后的‘锈酥’果皮中H2O2含量均降低,但乙烯利处理后H2O2含量升高。‘砀山酥梨’果皮中的G、S木质素单体和G+S木质素之和均低于‘锈酥’,CHA和乙烯利处理‘锈酥’果皮后,G、S木质素单体和G+S木质素含量增加,MGBG处理后均降低。. 利用RACE技术克隆出数十个相关基因全长克隆。从正、反向抑制消减文库中分别鉴定出329和366条差异表达基因。正向文库和反向库中转录抑制、木质素、多胺和多糖等基因相对表达量利用real-time PCR进行了验证。综合结果表明,‘砀山酥梨’褐皮芽变‘锈酥’果皮褐色的形成非常复杂,转录因子、蜡质、木质素、多胺和多糖代谢均对梨果皮褐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笃斯越桔果皮色泽变异的分子解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
梨果皮色泽变异的分子解析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
‘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果皮色泽发育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梨CER基因调控果皮蜡质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