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泥炭地代表了全球巨大的碳汇,其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兴安岭是我国寒区泥炭地的主要分布区,泥炭地发育与多年冻土的存在息息相关。但近30年来,多年冻土受气候变暖影响出现大面积退化,这必将对泥炭地碳循环带来巨大影响,而目前尚缺乏对该区泥炭地碳循环方面的相关研究。本项目拟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大兴安岭北坡不同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碳组分组成特征、评估土壤碳组分的稳定性、明确土壤碳组分对温度的敏感性,探讨土壤不同碳组分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机制,确定泥炭地碳排放与活动层变化关系,揭示泥炭地碳的累积与释放过程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的潜在变化趋势。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泥炭地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机理,同时也为精确评估气候变暖下泥炭地的碳收支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大兴安岭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但尚缺乏多年冻土退化对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性和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系统研究。本项目选取大兴安岭北坡典型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目前多年冻土退化下的泥炭地土壤碳组分、有机碳化学结构、基础呼吸和代谢熵、潜在分解能力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揭示了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泥炭地土壤碳库的潜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大兴安岭北坡泥炭地土壤代表一个潜在的易分解碳库,易分解的土壤有机碳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其在气候变暖和多年冻土退化下的稳定性较弱;(2)大兴安岭北坡泥炭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敏感性,气候变暖将促进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3)温度升高会促进大兴安岭北坡泥炭地土壤难分解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在厌氧环境下的分解;(4)大兴安岭泥炭地生长季碳排放通量以CO2为主,温度是影响泥炭地CO2排放的关键因子。. 3年来,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4篇,2区TOP期刊论文1篇,获国家面上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多年冻土退化对大兴安岭泥炭地碳排放与输出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大气间碳交换对气温升高和冻土退化的潜在响应研究
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累积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对沼泽湿地溶解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