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区域环境中的来源、迁移与大气-地表交换过程,以我国华中地区典型站位-湖北金沙区域大气本底站为研究基地,对大气(气相、总悬浮颗粒物与PM10)、干湿沉降与近站土壤中的典型POPs(OCPs,PAHs,PBDEs)及相关化学组分进行多介质连续采样观测(multimedia sampling),通过分子标志物、源解析模型、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逸度模型计算等多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查明该区大气典型POPs的组成、含量与季节变化特征,解析POPs的来源,示踪其大气迁移过程与潜在源区,揭示其干湿沉降与大气-地表(扩散)交换规律,测算典型POPs的沉降速率参数。探索背景地区大气POPs定位观测研究的方法学,并为我国华中地区(如湖北省)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性和挥发性,在环境中可长期存在,通过大气、水体发生长距离传输,影响更为广泛的地区,危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由于POPs 的难降解性和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气态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沉积到偏远地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转移和传播。背景站位大气POPs 观测,可提供区域POPs 来源、过程与时间趋势的重要信息。.本项目在我国华中地区典型大气本底站—湖北金沙区域大气本底站进行持续一年的大气采样,重点针对典型金沙背景站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 POPs的来源开展研究。通过对金沙大气PM2.5的相关研究,得出金沙区域大气背景站大气中PM2.5的年均值为48.7ug/m3。水溶性离子,OC和EC分别占金沙背景站大气 PM2.5总质量的53.5%,15.1%和1.5%。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结果表明来自金沙北部和东北部对金沙大气中SO42−, NO3−, NH4+ 和 OC浓度的影响较大;来自内蒙古的沙尘暴对金沙大气中Na+, Ca2+和 Mg2+浓度的影响较大。.通过对金沙大气有多环芳烃(PAHs)的研究,得出金沙背景站大气中PAHs年均值为7.50 ng/m3。颗粒相PAHs以分子量大、不易挥发的(5+6) 环的化合物为主。PAHs的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后推气流轨迹结果显示,当气流来自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时候,金沙背景站大气颗粒相PAHs浓度较高。当气流来自东部黄海和南海时候,金沙背景站大气颗粒相PAHs浓度较低。.通过对金沙背景站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得出金沙背景站大气中有机氯农药浓度偏低,指示了国家禁止OCPs生产和使用的效果显著。γ-HCH、o,p´-DDT、p,p´-DDT和p,p´-DDE浓度季节性变化显著,表现为夏季> 秋季>春季>冬季。金沙背景站大气中OCPs与温度呈显著相关,表明金沙大气中的OCPs主要来自于地表的挥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我国华中地区(如湖北省)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聚酰胺酸盐薄膜的亚胺化历程研究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基于天然气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性能分析
添加有机物料对豫中烟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水位和施氮对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非共生固氮的影响
华中背景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与光化学反应性
双极性脉冲放电协同催化降解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导致衰老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
西南地区典型POPs植被-大气交换的时空特征及数值模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