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潜流带(hyporheic zone)是一个特殊的水文地质体,它有独特的水动力学过程、地球化学作用、生物活动,是近十多年来水文地质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潜流带的水文地质特点直接影响河流-地下水的水动力学关系。目前,国内外对潜流带的淤塞(clogging)机理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潜流带中"去淤塞"的机理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潜流带中的淤塞程度与渗透系数的动态关系缺乏研究。本项目以半干旱地区河流的潜水带为主线,选取渭河为典型污染河流,利用野外调查,现场测试采样,实验室测试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渭河潜水带中淤塞和去淤塞的机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探索河床淤积程度与渗透系数的时空关系,分析两者受河流水文条件、水质因素、生物扰动等控制的程度,综合河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河流-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渭河潜流带的三维分布趋势,为河流修复、恢复河流健康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72183)对渭河主河道沉积物、低漫滩沉积物、高漫滩沉积物,展开了土柱采样和室内颗粒筛分,渗透系数原位试验,河床沉积物地貌变异和沉积结构的研究,共取得161个土柱样品,现场测得1149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值。根据野外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河床淤塞的空间差异性,河道潜流带中去淤塞的机理。同时根据项目的设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 The Platte River)的河床渗透性与淤塞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渭河与普拉特河的主河道中,潜流作用较普遍,产生了河道沉积物渗透性浅层普遍地大于下层。潜流在河道中的频繁活动,是河道去淤塞的是主要水文因素。但在渭河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高,污染质较多,淤塞多发生在漫滩地带。在理论分析方面,我们利用地质统计学原理,建立了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函数,确立了渭河主河道、低漫滩、高漫滩沉积物中渗透系数的空间相关关系,建立了渗透系数的统计分布模式(例如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与河流沉积环境、沉积层分布、河床淤塞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进一步开发了有限元的地下水数值模型,用于模拟河流潜流带的水动力过程,利用流线与地下水流速分布图,形象地展示了河水-地下水交换所产生的潜流带空间展布情况,很好地揭示了潜流带上下层渗透系数分布的规律。.在野外现场试验过程中,我们对测定渗透系数的竖管法进行了拓展,把原来只能应用到河道水下沉积物的试验方法,延展到对低漫滩的饱气带与饱和带、高漫滩的河床沉积。同时,使得该方法的土柱取样能结合沉积物的层理结构。在水平、垂直、斜角等任意方向,在水下,在饱气带,都可以进行沉积物渗透系数的试验,从大大拓宽了适合本方法的沉积物类型。对河流沉积物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各向异性研究提供轻便、易于操作的试验装置,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以本项目为基础,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对高校访问学者、研究生出国学习的资助,利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有关试验条件,提供3名青年骨干教师和2名研究生赴美国开展河流潜流带水文地质合作研究,形成了合作研究的团队。学成回国的成员已发表有关潜流带研究的SCI检索论文,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在役土坡软式排水管淤塞机理及其排水效应定量研究
北方河流潜流带水交换变化机理与数值模拟
河床沉积物淤塞-冲刷影响下河水入渗带内铁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河流潜流带生物扰动的生态-水文过程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