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半干旱区90%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威胁国家生态安全.施行轮、休、禁牧举措缓解草原压力,遏制了草地退化速度.但依据营养生态位理论,草原植被恢复需要适应的草地养分恢复,由此迫切需要认识营养元素退化机理.土壤C、N元素是草地生物地球化学关键指标和植物群落及生物量主控因素.普遍认为随草原退化程度加重,C、N含量降低,最后至空间异质化.但此过程并非匀速.我们最近发现在荒漠化程度从低到高发展过程中,初期阶段C/N数十倍地高于正常值,表现为N素的严重不足.已掌握证据显示,C、N气态流失速度差异最可能是造成此现象产生原因.通过对黄土高原-宁夏中东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C、N气体释放通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等进行研究,验证气态释放对C、N流失贡献,不仅对认识草原退化中关键元素循环具重大理论价值,还可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我国北方草原退化防治的实践之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我国北方草原关键种对水分变化的适应过程与机制
气候与人为活动对草原退化作用的量化分析与治理政策研究——以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研究为例
草原退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异质性的耦合机制研究
草原分解者亚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