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是常见的妊娠疾病,具有反复发生且风险逐次增高的倾向,对女性身心健康损害极大,因此及早发现潜在标志物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以"肾主生殖"的藏相理论为指导,采取补肾安胎为主的辨证治疗,疗效确切,优势明显,但缺乏证候规范标准。据此,本项目首次将代谢组学引入肾虚证SA潜在标志物研究,拟以羟基脲联合RU486构建肾虚证SA大鼠模型,利用LC-MS获得生物标本(血和尿)代谢指纹图谱, 并通过多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模式识别方法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某些特定的代谢组分发现和筛选"潜在标志物";以中药寿胎丸干预为例,从代谢组学角度进一步系统阐释中医药防治SA的整体效应机制;选取临床典型病例,对潜在标志物进行可靠性和普适性验证;建立人与大鼠肾虚证SA的生物信息转换的数学模型,用于模型评价和药效评价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成功将为早期SA的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妇科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肾虚自然流产蜕膜孕激素受体基因表达与中医药调控
基于代谢组学的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的研究
云南宣威肺癌潜在分子标志物的高通量多维组学筛选及功能机制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的小儿泄泻脾虚证证候及效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