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事件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并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气候突变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尤其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人类只能更多地是依赖自然资源而生存。本研究旨在通过重建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旱涝灾害事件序列,考察我国历史时期近2000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强度特征;通过建立动力学突变模型,以模拟我国历史时期极端气候-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过程。本研究拟从方法论上,将历史研究方法与模型模拟方法结合起来,考察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相互关系。通过建立极端气候-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突变模型,从理论上阐述旱涝灾害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发展方向的力量(一体化力量和离心化力量)如何交互作用并影响社会进程;从认识论上,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气候-环境-社会的层次影响模型,发展对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新认识。
本项目依据基金申请报告书的安排,严格执行了研究计划,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完成了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收集了历史时期近2000年来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极端气候事件(旱涝事件)、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通过文献记录整理法、气候统计学、历史考古学等方法建立了历史时期2000多年以来自然灾害序列((240BC-1911AD)的旱涝灾害序列、蝗灾序列、地震灾害序列),确定了极端事件的频率特征和强度特征,探讨了不同自然灾害事件,诸如,气候灾害事件(干旱、洪涝),地质灾害事件(地震,土壤侵蚀)、生物灾害事件等(蝗虫)对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影响(南北经济重心的迁移)、社会影响(人口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变化,人口迁移),进而探讨了自然环境胁迫下我国历史时期农业社会结构稳定性。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对历史气候灾害事件研究表明,旱涝时间分布类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特征。在不同阶段,旱涝的空间分布皆具有各自的特征,并以突变的形式完成阶段间的过渡。气候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社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极端气候的增加常成为促使外患增加的原因。在气候状况较好时,往往是处于社会稳定及国力强盛的时期,在气候状况变化剧烈时期,往往形成生产灾害损失严重,国力衰败。.第二,对历史生物灾害事件研究表明,蝗虫等生物灾害时间分布类型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特征,并与气候事件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异常,气象灾害增加,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抗生物灾害能力和恢复力降低,这样不但有利于常发性有害生物滋生繁衍,还为次要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缩短了有害生物暴发周期,增加了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提高了生物灾害发生的频率。.第三,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地质灾害的这种区域性变化特征与中国大陆的构造活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受制于我国板块活动特征,与自然地理单元界线高度,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影响土壤侵蚀等灾害事件的主要因素,同时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也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强度。.第四,在历史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极端灾害事件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类经济活动长期发展及稳定的重要因素。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通过直接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农业生产,增加外患的发生频率,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稳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美国华盛顿特区志愿者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极端气候事件信息传播激发社会系统“转入-转出”的案例分析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群发性特征及诊断识别方法研究
极端气候事件对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对我国旱灾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