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粮仓,水分胁迫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科学配置区域水资源是农业抵御干旱、稳产高产的关键,其核心科学问题是揭示水分胁迫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发展区域作物需水和生产力的动态监测模拟系统,准确预报作物的缺水状况,指导灌溉。因此,本项目拟通过作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试验,寻找作物产量形成对水分胁迫机理和响应的定量表达,改进VIP生态水文模型,提高作物需水、生产力预测的可靠性;通过中高分辨率遥感信息与VIP模型集成,反演模型关键参数,模拟华北平原作物需水和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定量分析水分胁迫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的区域分异规律;评估不同程度干旱事件下华北农业生产的风险,并提出减灾和防灾的措施。研究成果将为缺水地区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区域作物需水和生产力的动态模拟监测提供软件平台。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动态监测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华北农业高产和稳产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实验观测数据和遥感信息的综合分析,构建多重要素集成的干旱指标,揭示了华北平原近六十年来干旱强度和频率的演变特征,发现北部地区严重干旱事件增多,而南部地区中轻度干旱增多。采用六个GCM模式三种温室气体排放路径(RCP2.6,RCP4.5和RCP8.5)的气候变化预测情景,计算分析了华北和全国PDSI和SPEI两个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发现未来虽然降水有所增加,但因升温导致的大气蒸发需求增加,未来气候情景下干旱强度、范围和频率因蒸发力的上升而逐步增大。基于VIP生态水文模型,构建遥感观测信息与VIP模型EnKF同化系统,提出了遥感信息(植被指数和FPAR)与机理模型同化反演作物光合参数(最大羧化率Vcmax和光量子效率)的新方法,获取参数空间分布格局和标准偏差,发展了机理模型尺度扩展的理论方法,有效提高区域作物生产力和需水的模拟精度。通过PLSR归因分析,分离出降水、干燥度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作物产量和蒸散耗水量变化的贡献。根据华北各省县级农业统计产量与集合干旱指标关联性的统计分析,筛选出统计关系显著的地区,构建了作物产量损失与干旱指标间的定量关系,为干旱对作物产量损失的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模拟分析历史条件下干旱事件与作物产量的响应,划分干旱损失高风险区和水资源保障脆弱区,提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对策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作物灌溉需水量随机模拟
水分胁迫下铵态氮对水稻作物的毒性机理
华北平原综合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同化遥感信息和作物模型的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预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