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陆东部深部结构对认识华南大陆再造的动力学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 收集福建及周边省份固定地震台接收到的人工爆破各种震相的走时资料和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利用主动源精细探测的技术优势,用FMM方法反演主动源走时,构建较为精细的三维地壳模型; 运用被动源探测深度大的优势,联合反演天然地震走时和主动源走时,得到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福州至武汉之间布设由35个宽频带地震仪组成的长约400km的接收函数剖面,该剖面通过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陆块及它们的结合部。利用接收函数反演、H-Kappa叠加和偏移叠加等方法得到台站下的S波速度结构,Vp/Vs结构,沿剖面的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结构。综合研究华南大陆东部扬子和华夏两个地质单元深部构造特征、构造差异、结合带的范围、拼合方式,以及它们的动力学意义。
华南大陆东部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端。本次研究沿福建宁化-九江布设了48台宽频带地震仪,收集了研究区域及周边的固定台站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噪声成像方法和远震成像方法得到如下结果:. 1、研究区地壳厚度在28-35 km之间,地壳最深处位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交界区域的大别山区,地壳厚度约为36 km;地壳最薄处位于海南,地壳厚度约为26 km。在研究区的北部,地壳厚度大于30km,而在研究区南部地壳厚度小于30km。.地壳的平均泊松比值介于0.21—0.26之间,华南大陆东部内陆具有相对较低的泊松比结构,表明华南大陆内部地壳岩石长英质占优。沿海地区的波速比高于内陆,其主要是由于地壳中石英含量的减少和铁镁质含量的增多引起的,可能与晚中生代铁镁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2、在九江-晋安断裂附近地壳厚度约30km,向北逐步加深,至郯庐断裂附近达32km,测线最北端的大别山地区Moho面加深至35km,表明从华南大陆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之下。从九江-晋安断裂向东至沿海地壳厚度约为30km,变化不大,但在政和-大浦断裂附近M面加深至32 km。在台湾南边中央断裂东部M面快速加深至50km。研究结果支持在台湾南部欧亚大陆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下,而在台湾北部是欧亚大陆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上的构造模型。上地幔速度间断面410 km和660 km未发现明显突变或起伏,表明该地区上地幔转换带未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明显影响。. 3、研究区上地壳结构较均匀,但在浙闽沿海地带闽江断裂的两侧地壳厚度存在差异。在武夷山古陆块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速结构,低速范围的东西界为政和—大浦断裂和赣江断裂。. 4、在40km的深度上,大约以闽江断裂为界,南部显示相对的高速,北部则是低速;90 km和140 km的深度上,主要显示为高速,推断其为岩石圈结构;从190 km往下直至400 km的深度,低速结构越来越明显,代表的是上地幔的软流圈结构。500 km至650 km的深度上,高低速均有,表明过渡带的复杂性。. 二维剖面的速度结构图像表明,在0-200 km的深度上有一个明显连续的高速层,推断该高速层为华南大陆东部下的岩石圈。在剖面的西端,该高速层往下俯冲,而在北部则往上俯冲。该图像反映了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板块接触带的构造形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中国东部地幔上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西准噶尔深部地球物理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华南地块东部岩石圈属性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
地震背景噪声中的面波频散信息提取及中国大陆东部深部结构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