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烃源岩的孔隙结构制约着孔隙流体运移特征,纳米孔隙(孔径在0.5-100 nm之间)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对烃类分子的赋存形式和运移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将在粘土矿物表界面特征、油气地球化学前期研究基础上,以东营凹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泥质烃源岩为例,利用显微观察和微束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两层段烃源岩的成岩规律和主要纳米孔隙类型,利用探针吸附等温线测定等手段表征纳米孔隙的孔径分布、孔隙表面极性和能量特征。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埋深的钻孔岩心样品和生排烃模拟实验样品,探讨纳米孔隙类型、孔径分布、表面极性、表面能量等特征的成岩演化规律及其成岩作用原因。探索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计算烃类分子在特征形态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和能量状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实时观测烃类在微孔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纳米孔隙成岩演化的初次排意义,尝试建立烃源岩孔隙结构演化特征与初次排烃进程间的可能联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泥质烃源岩中粘土矿物表面电化学特征与沉积有机质生排烃的关系
泥质烃源岩初次排烃过程的流体-矿物界面地球化学研究
生排烃过程中的烃源岩和原油Re-Os体系
泥质烃源岩中粘土矿物-典型油气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及其油气地质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