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放权分配及其公平与效率问题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本项目拟研究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下全球碳公平的指标及其度量,提出度量碳公平的概括性指标,并度量和分析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公平性的高低和变化趋势;研究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下全球碳公平影响因素的分解,利用组群分解、成分分解与变化分解等方法,挖掘造成不平等的构成和起因;分析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减排成本,进行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分析;以全球模型GCAM为基础,对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排放权分配方案下公平与效率的权衡;研究排放权分配方案上的利益博弈及我国的应对政策建议,利用合作博弈论和讨价还价理论研究不同缔约方就排放权分配方案形成联盟和达成一致的可行性;研究我国在长期目标及排放权分配问题上的政策及对策;总结以上各研究,通过政策分析提出我国在长期目标及排放权分配方案问题上的应对政策和政策建议。
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全球已就将温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C的长期目标达成了政治共识。在2。C约束下,全球未来的碳排放空间变得极为有限。如何将稀缺的排放资源分配给各个国家,将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国际社会对该问题高度关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排放权分配方案,对这些方案及背后的公平性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评估,对确定各国未来排放配额及减排目标、维护必要和合理排放空间以及促进全球碳公平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全球排放配额分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模型(the Equitable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EASD)。EASD模型是我国第一个自有知识产权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综合分析平台,集成了国际社会所有重要分配思路和方案,确保了不同方案分配基准的一致性,为深入比较方案及讨论分配问题提供了强大工具。在该框架下,计算了2。C目标下我国2011–2050年排放配额,通过控制变量分析了我国配额相对情景选择和参数设置的敏感性;研究了全球排放配额在各国间的配置,据此总结了各国对分配方案偏好,通过比较减排承诺与配额公平范围,揭示了主要国家减排紧迫性;测算了不同方案全球减排成本及其分布、配额价格进化趋势,量化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移支付及范围;从全球角度利用综合指标度量了排放空间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基于此定量探究了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权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RCP2.6路径下,我国2011–2050年CO2累计配额约为150–440 GtCO2,GHG累计配额约为200–560 GtCO2eq。我国应坚持完整追溯历史责任,同时基于等人均排放的方案已经变得最不利于我国;(2)由于不同方案背后不同的公平含义,各国累计配额的“公平范围”很广,但已有研究低估了发达国家减排责任,等人均累计分配是彻底扭转排放空间分配已存不公并实现公平的方案;(3)全球减排成本大小与方案选择和交易程度直接相关,将在2040–2045年间达到峰值,成本在各区域间差别很大。2050年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年均转移支付为千亿$2010量级;(4)从全球层面,一次分配公平和二次分配效率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包络线。当不能自由交易时,公平和效率完全矛盾,占优分配思路主要为等人均累计、等人均和人均趋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设计与比较
碳排放权交易背景下组织效率评价、减排目标设定与减排任务配置研究
中国碳减排的区域配额公平理论与可行性分析
巴黎协定下中国农业碳排放权省域分配及协同减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