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低能量区域的若干强子物理唯象学,着重点是2 GeV能量以下的介子相互作用,尤其是紧密关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BES-III实验相关的物理过程,例如关于eta、eta'的性质,tau轻子衰变和标量介子a0(980)-f0(980)混合等问题。此外项目也拟通过在低能区域探讨介子和tau稀有衰变过程来对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项目所拟采用的理论工具主要是量子色动力学(QCD)低能区域的手征有效场论技术,其中包括手征微扰理论(chiral perturbtion theory)和共振态手征理论(resonance chiral theory),同时也辅以QCD的大Nc展开、色散关系理论和各种手征振幅的幺正化工具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来很有可能为BES-III实验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工具,同时相信也会对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QCD低能区非微扰动力学而做出积极的推动。
项目的预期任务是利用量子色动力学(QCD)手征有效场论,对轻味强子的非微扰动力学和相关唯象学进行研究。预期成果是在重要的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4篇,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展示学术成果和观点。项目在最终结题时,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9篇。项目期内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8次,其中13次作口头报告。于2014年8月,项目主持人作为组织者之一,在成都组织了“2014手征有效场论研讨会”。关于人才培养,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共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均在读。所以由以上事实,本项目完成了预期任务。.我们所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轻介子共振态性质在散射振幅和形状因子中的研究。在U(3)手征有效场论框架下,对eta’粒子对于介子共振态Nc性质影响、pi-pi散射中的semi-local duality、和赝标量-标量Weinberg求和规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该领域共发表2篇SCI论文, 1篇Physical Review D和1篇Physics Letters B。(2) 轻介子辐射衰变的研究。在共振态手征有效场论下,拟合相关实验数据,可靠抽取了eta和eta’双混合角体系中的关键参数,讨论SU(3)味对称性破缺等问题。在该领域发表2篇SCI论文,均为Physical Review D。(3) J/psi->VP, Pgamma*的研究。在有效场论框架下,发现J/psi的实验数据对于eta和eta’的混合参数起到较强的限制,并探讨了J/psi->VP中的强与电磁作用的重要程度。该领域1篇论文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D。(4) 介子-重子散射中超核共振态的研究。结合最新的SIDDHARTA实验数据,对Lambda(1405)等超核共振态进行了探讨。在该领域共发表2篇SCI学术论文,其中1篇Physical Review C,1篇Nuclear Physics A。(5) 核子-核子散射问题的研究。在N/D理论体系下,考虑次领头阶手征微扰论的左手割线,对核子-核子散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该领域1篇论文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C。(6) pi、K衰变常数和格点手征延拓的研究。在共振态手征有效场论下,计算pi、K衰变常数,并研究格点数据的手征延拓。该领域1篇论文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D。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基于手征有效场论的相关强子物理唯象学研究
利用手征有效场论和唯象模型研究强子谱与结构
新强子态的唯象学研究
重味强子弱衰变唯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