栒子属(Cotoneaster Medikus)隶属于蔷薇科 (Rosaceae) 苹果亚科 (Maloideae),在园林造景上应用非常普遍。该属形态变异幅度大,属内物种大多为多倍体物种,而且无融合生殖和种间杂交现象普遍,为分类学中著名的"困难属"。本研究拟采用单拷贝或低拷贝核基因与叶绿体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栒子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重建,对栒子属现有属下分类等级的划分进行检验及修正,同时结合形态-地理变异式样揭示栒子属植物的性状演化特征,对种间亲缘关系、近缘种的界限及物种间的自然杂交现象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将为完善栒子属的属下分类系统及分类学修订提供重要的分子证据,同时为进一步开展栒子属植物无融合生殖及多倍体进化等研究奠定基础。
(1)利用trnG-trnS、rps20-rpl12、trnL-trnF、psbA-trnH 4个叶绿体基因及ITS序列构建系统树,认为栒子属物种明显为单系类群,支持其为独立的属。然而核-质基因系统树存在严重不一致现象,可能是杂交造成的。去除明显冲突的11个物种后,由ITS和cpDNA序列合并构建的系统树表明,明显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支包含Sect. Chaenopetalum Koehne所有的种加上C. integerrimus,花瓣白色,开展;另一个分支包含Sect. Cotoneaster所有的种加上C. monopyrenu,花瓣红色或粉红,直立。.(2)利用已发表的苹果的基因组设计出52对单拷贝核基因,从中筛选出6对适合栒子属的核基因,初步应用4个核基因及2个叶绿体基因对外类群枇杷属物种的研究表明,大渡河枇杷为枇杷及栎叶枇杷杂交形成;另外应用2个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重新建树,但分辨率不足,需要继续应用其他核基因继续研究;已初步证实:绒毛细叶栒子可能为杂种,一方的嫌疑亲本为毡毛栒子,另一方的亲本可能是小叶栒子或矮生栒子。.(3)根据分子系统学证据及形态学特征,将我国栒子属59个种划分为2个亚属即:平展亚属(Subgen. Chaenopetalum Koehne)和直立亚属(Subgen. Cotoneaster),以及4个组即:常绿栒子组(Sect. Coriaceus W. B. Liao & F. F. Li)、落叶栒子组 (Sect. Racemiflori Klotz)、全缘栒子组(Sect. Cotoneaster)及灰栒子组(Sect. Acutifolu (Hurasawa) Klotz)。.(4)收集大量的标本信息,利用DIVA-GIS分析了我国栒子属物种分布状况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证实现代分布中心及多样化中心是位于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及喜马拉雅地区东部,并探讨了其起源中心为秦岭地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木姜子属群的系统学研究
隐子草属(禾本科)的系统学研究
杭子梢属系统学研究与分类修订
苹果属(蔷薇科)植物分类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