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纳米金刚石表面吸附基团阻碍聚晶形成、烧结体中残留石墨和孔隙以及晶粒容易长大等问题,提出采用真空净化处理后硅烷原位吸附热解沉积或添加纳米Si、B真空高能球磨及快速烧结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净化前后烧结实验,考察纳米金刚石表面特性对烧结中表面石墨化、塑性变形与位错攀移、孪晶形成与再结晶长大的影响,揭示纳米金刚石高压烧结行为规律;通过对比纳/微米金刚石的起始变形和石墨化温度、压力条件,确定合理的P-T烧结工艺。通过真空高能球磨或热处理使纳米金刚石之间形成同原替代,高压烧结中实现纳米金刚石D-D直接结合;通过硅烷原位吸附热解沉积si或真空高能球磨纳米Si、B替代其表面解吸附物,解决表面净化与保存以及助烧结剂的均匀分散问题,通过烧结中形成碳化物来消除残留石墨及孔隙,并通过其晶界"钉扎"效应及快速烧结技术抑制晶粒异常生长。旨在纳米金刚石高压烧结理论与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纳米PCD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本项目针对纳米金刚石表面基团阻碍聚晶形成、烧结体中残留石墨和晶粒长大等问题,提出采用Si真空高能球磨或真空硅烷热解沉积和快速烧结之解决方案。对纳米金刚石进行了强氧化性酸纯化和真空净化热处理,通过XRD、Raman、FTIR、TG-DTA分析了其表面结构及耐热性,结果表明酸处理可消除样品中非金刚石碳,真空热处理可消除其表面大部分含H、N、Cl等功能团,使其耐热性提高100℃,但真空处理后二次吸附使其表面含氧吸附峰更高,表明真空热处理可改善其表面结构和性能,但二次吸附反而增强了其表面含氧基团。开展了真空高能球磨实验。XRD、拉曼光谱分析发现,球磨过程未带入新杂质,但球磨后样品发生了石墨化;TG-DTA分析发现球磨后样品在加热到450℃-500℃的放热峰消失,其起始氧化温度提高100℃。这表明样品表面吸附基团已去除,与硅原子形成了“准同源替代”的保护作用。高压烧结实验发现,纯纳米金刚石在所烧结条件下变成了石墨,硅球磨后样品可以烧结成团但仍存在石墨。研制了硅烷真空热解沉积设备,解决了纳米金刚石真空净化保存及Si均匀镀覆问题。开展了硅烷热解沉积及高压烧结实验。FTIR分析发现,随着硅镀层增加光谱中C-H 键和C-O-C吸收峰逐渐减弱,当硅烷沉积20min时, C-O-C吸收峰被Si-O-Si宽吸收带取代,C=O吸收峰消失。这表明纳米金刚石表面含氧基团已被清除并被Si包覆。TG-DSC分析发现,镀硅比未镀硅样品起始氧化和耐热温度分别提高约240℃和420℃。SEM观察发现沉积10min的1#烧结样品晶粒长粗了,沉积20min的2#样品晶粒保持在50-100nm,说明后者晶界SiC“钉扎”效应明显;EDS分析发现2#样品O含量(13.5wt%)比1#样品(1.52wt%)高出许多;XRD分析发现两个样品中均存在SiC和Si峰,但1#样品出现了(002)石墨峰,说明2#样品中纳米金刚石表面Si镀覆均匀、含氧基团少,烧结中石墨化速率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2#样品比1#样品磨耗比、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热性分别提高56.8%、12.8%、25.8%和21%。说明2#样品由于金刚石表面沉积Si均匀、反应扩散充分,其纳米增强效应明显。. 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16篇、其中EI检索3篇,会议论文10篇、其中国内特邀报告5篇,出专著1部,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高纯纳米金刚石多晶材料的高温高压无助剂烧结与结构性能调控
高压工况下气液聚结过滤微观作用机理研究
硅原子层镀覆的纳米金刚石制备与烧结
Fe-Co-Cu金刚石锯片制备及微波烧结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