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甘蔗间作系统中氮磷养分吸收及转移机理的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71508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牟英辉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年海,马稚昱,罗明珠,李秀平,程艳波,陈淑珍,宋恩亮,侯鹰翔
关键词:
甘蔗根瘤菌大豆间作氮磷养分
结项摘要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2400多万亩,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华南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大豆与甘蔗间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均有所不同,合理优化组合可以提高氮、磷养分的利用率。本研究以耐低磷大豆品种、高效固氮耐低磷根瘤菌为材料,利用计算机无损连续检测技术、同位素氮-15及磷-32示踪技术和根系分隔技术等方法,研究间作体系大豆与甘蔗的氮磷养分的吸收及转移机理,并解析耐低磷品种和磷高效根瘤菌互作对土壤中难溶磷的活化作用,最后进行田间表证试验,探明在大豆/甘蔗间作条件下,实施微区轮作对作物产量及耕地环境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高产高效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2400多万亩,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华南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大豆与甘蔗间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均有所不同,合理优化组合可以提高氮、磷养分的利用率。本研究以耐低磷大豆品种、高效固氮耐低磷根瘤菌为材料,利用计算机无损连续检测技术、同位素氮-15示踪技术和根系分隔技术等方法,研究间作体系大豆与甘蔗的氮磷养分的吸收及转移机理,并解析耐低磷品种和磷高效根瘤菌互作对土壤中难溶磷的活化作用,最后进行田间试验,探明在大豆/甘蔗间作条件下,实施微区轮作对作物产量及耕地环境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高产高效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通过盆栽试验发现,接种根瘤菌和采用间作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磷素的利用效率。.2、本研究建了一套多点自动旋转式双目视觉监测系统。该平台及其所利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技术领先,可为研究植物生长精细模型提供技术保障。该平台及相应技术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受理。该系统的控制软件“基于双目视觉群体植物生长检测平台图像采集处理控制软件V1.0”已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甘蔗间作大豆条件下,氮素养分的时空分布。在0-30cm深度范围内,在甘蔗行间间作大豆确实起到了提高土速效氮含量的作用,有利于甘蔗的增产。在30-60cm深度范围内,从试验开始至试验结束,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未呈现出明显规律。在60-90cm深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间作处理高于对照,特别是在甘蔗收获后,间作处理显著高于对照,主要是因为降水导致中上层速效氮随土壤水分的运动发生了淋溶现象。.4、结合15N的示踪试验和土壤微生物试验结果,间作条件下,甘蔗和大豆的根系间通过放线菌的互相侵染,在大豆和甘蔗根系间建立了从大豆根系到甘蔗根系间的养分输送的通道。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2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3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4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5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DOI:10.5846/stxb201907071429
发表时间:2021

牟英辉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玉米大豆间作根系根际与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关系及其机理

批准号:31860339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朱星陶
学科分类:C1311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林下藓类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与回收及养分作用机制

批准号:31600357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刘鑫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蚯蚓菌根互作促进甘薯吸收利用氮磷养分的作用机理

批准号:3130185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李欢
学科分类:C15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种间养分转移作用机理的研究

批准号:30670382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李淑敏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