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95)将其列为附录Ⅱ的保护物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V)种。这意味着胡兀鹫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将很快成为濒临灭绝或绝迹的"濒危"物种。为了成功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必须对其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野外繁殖生态学研究,分辨出人类的哪些活动是影响其种群稳定和导致其灭绝的不良因素,以及该物种自身生态对策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的缺陷,及时制订并实行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研究区域位于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中国西南山地,在这里对胡兀鹫开展诸如繁殖生态、种群现状、繁殖地生境关键因子分析、人为影响因素、保护对策探讨等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以阻止分布在该区域的胡兀鹫等珍稀濒危物种陷入到不可挽救的生态灭绝或野外灭绝的境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0年~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研,结合以往(1991年~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1月末(12月7日~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天,n=3),窝卵数平均为1.91枚(n=11),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为84.4(83.1~88.3)mm和68.03(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年~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幅度为2600~4600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km(25.10~47.3km),领域平均面积为321.13km2(157.56~559.32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采取与高山兀鹫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不超过1410个繁殖对。.初步确定导致胡兀鹫的致危因素超过10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基础工程设施的建立,尤其是边远荒僻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西藏巨柏濒危机制研究
西藏墨脱稀有濒危植物考察与保护*5
西藏拉萨地体东南部的变质作用与动力学
西藏东南部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