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造-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的思路为指导,以中国东部典型陆内断陷湖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重点为东部深凹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模拟和定性分析等手段,以古近系重要同沉积断裂系动态发育过程及其产生的传递斜坡、传递断层等独特构造古地貌的细微刻画与可视化表征为切入点,结合研究区发育的典型大型浊流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重点在构造演化-沉积响应有机系统内解析主要同沉积断裂体系动态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时空差异的构造古地貌动态演化与大型浊流体系发育之间的控制效应与响应机理,力求从新的角度(构造控制)揭示陆内断陷深水湖盆大型浊流体系沉积物质来源、搬运、分散和堆积的控制因素,进而建立对储层砂体分布等具有重要预测功能的构造-沉积学模型。研究工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具有我国显著地域特色的陆内断陷湖盆的构造-沉积学研究,理论意义明显,而且所得认识对于研究区以及类似地区的有利储层找寻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构造-沉积学思路为指导,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高精度3D地震资料、钻井、岩心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运用定量模拟和定性分析等手段,精细刻画了古近系重要同沉积断裂系发育历史及其产生的独特构造古地貌,分析了典型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构造古地貌动态演化与大型深水重力流体系发育之间的控制效应与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古近系总体表现裂陷充填序列,可划分为二幕裂陷演化:裂陷Ⅰ幕(沙三段-沙二段),初始断陷活动逐渐增强,控制多个北东走向次级沉积-沉降中心形成,晚期研究区相对隆升,多沉降中心演化为单一沉降中心;裂陷Ⅱ幕(沙一段-东营组),研究区再次强烈断陷,东部歧口主凹分布多个近东西向沉积-沉降中心,西部歧北次凹沉降作用相对减弱,晚期湖盆逐渐萎缩,主沉降中心迁移至歧口主凹。研究区主要断裂(滨海断层、港东断层、海河-新港断裂带、歧中断层、歧东断层)具有分段性、旋回性、迁移性特征;裂陷Ⅰ幕断层优势走向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主要活动段集中于西部,活动性强,分段性明显;裂陷Ⅱ幕断层优势走向转变为近东西向,活动强度相对较大,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构造古地貌表现为盆缘构造转换带、水下传递斜坡、传递断层、中部构造转换带、多级断控陡坡带、梳状多级断槽(断沟)等多种独特样式。沉积体系呈现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远岸水下扇、浊流)等逐级分布、时空叠置的面貌,其中远岸水下扇在研究区深水湖盆分布最广泛。大型远岸水下扇体系的发育和分布明显受物源供给、构造古地貌演化等多重因素的控制:盆缘小站、葛沽等多个构造转换带提供了盆缘沉积物输入盆内的入口;盆内大型中部构造转换带、多级断控陡坡带、传递斜坡、多级断槽提供了沉积物进一步分散、运移的通道,同时也指示了斜坡底部等储层砂体潜在发育的位置。同样,沉积体系类型的演变(从近岸水下扇体系变为扇三角洲体系等)、分布位置的迁移(从传递斜坡底部过渡到主断层上盘下部等)则蕴含了断裂活动强度、构造古地貌演化的重要信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东部新生代盆地始新世末改造与原始面貌恢复——以歧口凹陷为例
歧口、南堡富油凹陷东营组堆积期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驱动机制及油气意义研究
海侵事件和火山热液对碳酸盐岩成因及古环境演化的制约: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查干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