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髓通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整合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07286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33.00
负责人:武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于白莉,李季,李琳玲,范薇,杨剑,袁凯,侯天舒,兰蕾,郭太品
关键词:
中枢机制缺血性中风功能磁共振新技术益髓通窍针刺
结项摘要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病的疗效肯定。本课题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针刺百会、风池、悬钟、三阴交等体现益髓通窍作用的穴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选择其关键病理过程和针刺作用的主要靶点- - 脑内神经通路作为切入点,运用ASL、VBM和fMRI等技术,结合数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中枢整合机制的角度,观察益髓通窍针法对神经通路的影响。旨在深入研究针刺对中风病发挥效应的环节和内在的中枢效应机制。为针刺治疗中风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

项目摘要

本课题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针刺百会、风池、悬钟、三阴交等体现益髓通窍作用的穴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选择其关键病理过程和针刺作用的主要靶点—脑内神经通路作为切入点,运用fMRI技术,采用了ReHo和VBM等分析方法,结合数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中枢整合机制的角度,观察缺血性中风病人与正常人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益髓通窍针法对神经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中风患者在脑的运动、感觉和情绪等区域和正常人存在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差异;主要在小脑(Cerebelum)、左侧楔前叶(Precuneus_L,BA 31)、左侧额叶、颞叶和前扣带回等区域,以及舌回、脑岛、丘脑和顶叶、颞叶等区域。针刺前后在脑相关区域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在:额叶、缘上回、颞叶、小脑、脑岛、枕叶、角回、旁中央回、梭状回、前扣带等和感觉、情绪、运动相关的区域,而且其改善程度和常规药物治疗组比较有存在差异,提示针刺治疗中风病发挥效应的环节和内在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是刺激了与感觉、情绪、运动等相关脑区,使其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为临床诊断和判断中风的预后,判断针刺治疗的效应,提供了更丰富的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2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DOI:10.5846/stxb202009292521
发表时间:2021
5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DOI:10.3785/j.issn.1008-973x.2022.05.013
发表时间:2022

武平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白附子脑苷脂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分子机制

批准号:81000560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周丽
学科分类:H091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清脑益髓调督电针法干预MCAO大鼠血管生成中EphB4/ephrinB2信号转导的机制

批准号:81260561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朱广旗
学科分类:H3118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益髓生血灵治疗-地贫调控珠蛋白mRNA 表达分子机制

批准号:30171199
批准年份:2001
负责人:吴志奎
学科分类:H3302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肠-脑”轴的化痰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8177420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王萍
学科分类:H3105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