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野外生态和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栖息于我国青藏高原和新疆等盐湖的枝角类- - 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 1903)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即(1)从个体形态、染色体核型、同功酶和DNA角度研究不同产地和海水驯化培养后的西藏拟溞的遗传多样性;(2)从生理生态学、热应激蛋白(HSP70)基因序列及调控、极端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参数等方面研究西藏拟溞对极端生境的适应组合特点和适应机制,即其对低温、低氧、贫营养、高盐碱、高pH和强紫外线等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旨在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物适应组合的奥秘、充分了解该溞的生物学以及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系统进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溞如提供海水经济动物育苗活饵料以及海洋、河口等污染监测的测试生物等提供基础材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西藏拟溞生殖转化的生态机理研究
高山倭蛙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遗传机制研究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溞属枝角类休眠卵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对水环境的响应机制
飞蝗对青藏高原低氧极端环境遗传适应的多基因互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