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神经激肽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速激肽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分布,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活性,尤其对痛觉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前期对2000年后发现的哺乳动物速激肽hemokinin-1(HK-1)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小鼠侧脑室注射鼠类和人类的HK-1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但其中枢作用位点与作用机制尚待解明。本项目拟采用荧光标记、免疫组化、核团微注射、温浴甩尾等方法研究HK-1系列分别产生镇痛作用的中枢确切位点;采用实时RT-PCR、Western blot方法研究相关受体和配体的表达变化情况;2D电泳及蛋白组学研究等方法分析HK-1系列引起镇痛作用时产生的差异蛋白。本项目的完成有助于全面理解2000年后发现的速激肽HK-1系列的作用机制、丰富疼痛的信号调节机制,将为HK-1产生镇痛作用的细胞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发现的新的差异蛋白将有可能成为疼痛研究、诊断和治疗中新的潜在靶点。
本项目研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侧脑室注射目标肽r/mHK-1、hHK-1和hHK-1(4-11)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分布位点研究;(2)侧脑室注射这些目标肽后产生镇痛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第一方面,通过用荧光素FAM标记目标肽,并将目标肽显著注射到侧脑室后发现r/mHK-1、hHK-1在中枢的主要分布位点为:导水管,胼胝体,扣带回皮质/回,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室旁核前一部分,扣带回皮质1,扣带回皮质2,外侧隔核(背侧一部分),外侧隔核(中间部分),隔伞核外侧隔核(腹侧部),纹状体,茎的皮层背,胼胝体,外囊,扣带,室管膜和室管膜下层/嗅觉室,侧脑室,第三脑室,背侧第三脑室,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海马起始层,海马沟,海马伞。而侧脑室注射hHK-1(4-11)后在中枢分布位点与其全长片段的主要区别为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室管膜和室管膜下层/嗅觉室没有hHK-1(4-11)的荧光分布。.第二方面,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研究发现侧脑室注射r/mHK-1后引起了MOR和POMC表达水平的显著升高,但不影响神经激肽受体和速激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也不影响其它内源性阿片肽以及阿片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而侧脑室注射hHK-1(4-11)后只引起了DOR表达水平的显著升高,但不影响神经激肽受体、速激肽、以及其它内源性阿片受体和阿片肽表达水平的变化。这两部分的研究结果为从分布位点和分子机制上阐明中枢注射这三种新发现的速激肽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东亚钳蝎α类镇痛活性肽功能位点研究
安慰剂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
针刺镇痛和中枢下行性兴奋系统的关系实验研究
针刺镇痛和针刺免疫调节作用的共同中枢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