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NB)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实体肿瘤,临床上疾病进展快,治疗效果差,预后多不佳,其分子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NB中,常有 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和N-MYC基因的扩增。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85例NB患者标本进行分析,发现32(38%)例有ALK蛋白的异常表达。本研究进一步采用FISH和DNA测序方法对ALK和N-MYC基因扩增和ALK基因融合及其点突变进行分析,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ALK蛋白激酶的配体PTN和MK表达水平进行研究,试图在分子水平阐明ALK基因异常表达的机制,同时在体外细胞水平进一步深入研究ALK基因异常和NB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和N-MYC基因扩增在NB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最终目的是要证明,不同因素引起的ALK 蛋白激酶异常表达是否是NB发病的原因,其意义在于为将来ALK激酶的靶向药物-ALK蛋白激酶抑制剂,在NB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分子生物学的机理。
神经母细胞瘤(NB)是儿童最为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之一,通常在婴儿期发病。诊断时多数属高危患者患者,对化疗耐受,死亡率高。ALK基因是近几年发现与NB发病相关的重要基因。本研究对84例NB患者ALK基因异常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ALK基因活化与N-myc基因扩增和Akt/mTOR通路活化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我们采用了直接DNA -PCR扩增和测序检测了ALK激酶区域点突变,采用了FISH方法检测ALK和N-myc基因扩增,同时采用了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ALK,磷酸化ALK,磷酸化mTOR,磷酸化4E-BP1以及磷酸化 p70S6K的表达。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ALK基因点突变导致ALK和磷酸化ALK蛋白的高表达,并激活下游的Akt/mTOR信号通路。在15例同时有ALK 和N-myc基因扩增的患者,他们预后很差,提示ALK和N-myc基因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生存期分析发现高表达的ALK,磷酸化ALK,磷酸化,磷酸化Akt, p70S6K蛋白,以及N-myc基因的扩增具有预后意义,其中磷酸化ALK,磷酸化Akt和N-myc基因扩增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我们的结果发现ALK和磷酸化ALK蛋白的高表达是NB中新的预后因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LK蛋白异常有助于评价NB的预后,ALK激酶抑制剂能够成为NB的有效治疗手段。. 目前此研究已经圆满完成,研究结果已经多次在学术会议中交流,已经发表SCI 论文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arting reaction position in the hydrogenation of (N-ethyl)carbazole over Raney-Ni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One-step prepared prussian blue/porous carbon composite derives highly efficient Fe-N-C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ALK异常型神经母细胞瘤原发性耐药机制的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
RRS1在神经母细胞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DKK-1在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化疗诱导的细胞衰老在神经母细胞瘤复发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