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系统的丰富性,使其有许多可以被受众广为传播、认知和产生心理认同的要素。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现给人们的人居环境场景和带给人们的体验,形成了城市人居拟态环境。.本课题针对信息时代中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对环境感知方式的改变,通过对媒介因素及其功能和作用的分析研究城市人居环境,开阔了城市地理学关于人居环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以城市人居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拟态环境视为人居环境的媒介再现,以大连市为实证,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人居环境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与真实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运用数学中集合与映射以及函数的有关概念对二者的互动关系加以定量阐释,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偏离度,测量出有利于现实人居环境环境发展的偏离度极限值,并聚焦由拟态环境"失真"所产生的各种人居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解决途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探讨人居环境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以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和改善。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人们对现实环境的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不再单一地依靠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认知现实环境, 而更多地是借助于报纸、 电视、 计算机等媒介来获得现实环境的信息。 这种借助媒介平台呈现出的“现实环境” 称为 “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人们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 摹写、 重构和再现, 以现实环境为模板, 借助媒介并运用符号系统反映出现实环境的信息, 从而构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 这种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 “全景式” 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 加工, 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 意象既包括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 也包括那些远离实地的潜在体验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 传媒在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分析和研究人居环境意象媒介传播机制及其这种机制下产生的人居拟态环境是研究人与人居环境关系的一个前沿。提出以媒介传播的住宅小区名为研究对象,构建大连拟态人居环境的指标体系;从拟态建筑、拟态区域、拟态文化三大角度利用Arcgis10.0空间核密度分析解读大连拟态人居环境14要素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大连八大拟态人居环境类型,分别为海居尊禄文化拟态人居环境、海居小院建筑群拟态人居环境、山居开发商品牌拟态人居环境、家文化小院建筑群拟态人居环境、都市高层建筑拟态人居环境、校园科技文化拟态人居环境、园艺私人独栋拟态人居环境、街道小院建筑群拟态人居环境;进而系统阐明了大连拟态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的现状及特征。同时尝试使用新媒体新地理信息的VGI数据以2014年5月OpenStreetMap中国道路网络数据为基础,以中国34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探讨OpenStreetMap拟态道路几何特征(道路密度)与拟态属性特征(类型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利用全球图片社交网络新媒体Flickr为例,探讨大连拟态城市空间结构与拟态行为。最后通过心理实验验证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以及拟态环境对客观环境识别的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城市人居环境意象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基于社交网络地理标记图片的城市人居环境拟态空间分异与行为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 -以包头市为例
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