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围绕"机体对针与灸不同刺激的反应性是针与灸产生相应各具特点效应的科学基础"的工作假说,探索针刺和灸法两种不同刺激的效应机制,拟选择艾灸与针刺各自相对疗效较好的腹泻型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作为研究载体,运用生物物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与方法,通过生理与病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从机体的穴区不同神经纤维(A类和/或C类)传入途径和穴区组织生物活性物质(肥大细胞、辣椒素受体及热休克蛋白)变化、刺激信息的初级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和大脑高级中枢相关区域的会聚与整合,以及对靶器官(肠)的效应机制切入,阐释针刺和灸法两种不同刺激方法起效(疗效产生)的基本要素和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针与灸的临床准确使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也为深入研究针灸不同的效应机制奠定基础。
本研究围绕“机体对针与灸不同刺激的反应性是针与灸产生相应各具特点效应的科学基础”的工作假说,选择艾灸与针刺各自相对疗效较好的D-IBS和C-IBS作为研究载体,从机体的穴区神经传入纤维和穴区组织生物活性物质、刺激信息的初、高级中枢会聚与整合,以及对靶器官的效应机制切入,探讨针和灸两种不同刺激的效应机制。实验研究证实,1.5mA电针和43℃热灸刺激A类神经纤维,3.0mA电针和46℃热灸刺激C类神经纤维;且1.5mA、3.0mA电针刺激和43℃、46℃热灸刺激IBS模型大鼠上巨虚穴较正常鼠更明显激活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而分别破坏A类和C类传导纤维后发现,针刺和热灸促进空肠运动的效应主要由C类传导纤维所介导;对大鼠脊髓化后发现,天枢穴的促进内脏运动效应不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而上巨虚穴则需通过脊髓上中枢的介导。在穴区组织中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不同电针组和艾灸组大鼠天枢和上巨虚穴区组织MC数量和面积、脱颗粒数(率)以及VR1和HSP表达均有所增加,且艾灸组明显优于电针组。不同电针组和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MC数量和面积、脱颗粒(率)以及肠嗜铬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性降低;5-HT、5-HT3R、5-HT4R、SP、VIP的表达在D-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均有显著性降低,其中以艾灸天枢穴组最为显著;而在C-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5-HT、5-HT3R、SP、VIP的表达也有显著性降低,5-HT4R表达则有所升高,其中以电针上巨虚穴组最为显著。临床研究显示,艾灸天枢穴治疗D-IBS临床疗效优于针刺,艾灸和针刺均可降低D-IBS患者脑内ACC、IC和PFC区域兴奋性,以及结肠组织5-HT、5-HT3R、5-HT4R、SP、VIP的表达;艾灸在改善排便次数、粪便形状、粘液症状方面优于针刺治疗。针刺上巨虚穴治疗C-IBS临床疗效优于艾灸,针刺治疗在降低C-IBS患者结肠组织5-HT、5-HT3R、SP、VIP表达和升高5-HT4R表达,以及降低脑内相关反应区域兴奋性和改善排便频率、粪便形状、排便困难症状方面均优于艾灸治疗。本研究揭示①针和灸不同刺激是通过触发机体不同的感受系统、传入纤维、传导通路和中枢会聚与整合从而发挥其各自特有的生物学效应;②证实艾灸大肠募穴天枢穴对于IBS的腹泻主症具有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而针刺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穴对于IBS的便秘主症具有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甘肃省粗颗粒盐渍土易溶盐含量、电导率与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Mills综合征二例
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法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
深、浅不同针刺效应的比较研究
不同手法针刺引发传入信息编码及效应器反应比较
基于“任主胞胎”理论的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靶器官响应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