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低碳、低合金钢薄片(0.1mm)试样在640-650℃进行气体穿透渗氮以获得室温下稳定的奥氏体组织,然后使后者在100-300℃发生等温贝氏体转变,生成纳米尺寸、硬度高于1000HV 的"纳米贝氏体"组织。对块体试样进行相同处理,可在试样表面形成纳米贝氏体,从而实现材料"表面纳米贝氏体化"。探讨低碳、低合金钢渗氮制备高氮奥氏体的热力学可能性;表征"纳米贝氏体"转变产物的硬度等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透射电镜为主的分析手段研究转变产物的相组成、形态、精细结构、晶体学特征和界面微观结构,相变的形核、长大行为,以及高氮奥氏体形成和等温转变过程中Fe4N、CrN和Cr2N等纳米晶氮化物的析出行为,揭示这种贝氏体相变的本质,及其产生超高硬度的机制。这对传统渗氮工艺、贝氏体相变理论以及纳米晶材料研究都是一个发展,并为低合金结构钢的强韧化开创新的途径。
将20钢和20Cr在640ºC~680ºC下气体渗氮,获得室温下稳定的渗氮奥氏体层。研究了渗氮奥氏体层在225ºC的等温转变行为,其转变产物具有1060HV/25g(20钢)和1200HV/25g(20Cr)的超高硬度。这种贝氏体转变产物能在晶界和晶内位错处优先形核、长大,具有扩散型相变的特征。转变产物具有两种形态:(1)纳米尺寸的贝氏体团及团块间离散分布的残余奥氏体,(2)细层片状的贝氏体组织。虽然相变产物形态明显不同,其本质都是γ→γr/γ׳-Fe4N+α转变(γr-残余奥氏体),并且都具有纳米级尺寸。由热力学平衡相变直接生成纳米晶组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生成CrN时的高热力学驱动力导致的高形核率,以及渗氮温度条件下,Cr原子相对低的扩散能力是20Cr渗氮过程中形成纳米晶CrN的原因。纳米化贝氏体形成的晶界强化,以及纳米颗粒γ׳-Fe4N的析出强化和(20Cr)渗氮过程中形成的CrN弥散强化相,是渗氮奥氏体层贝氏体转变产物具有超高硬度的根本原因。晶体学方面,析出相γ׳-Fe4N与原奥氏体之间保持Cubic-Cubic位向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材料表面获得的渗氮奥氏体层经等温处理后,在表面生成了具有纳米尺寸的贝氏体组织,即“表面纳米贝氏体化”,获得了比普通渗氮层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开创了低合金钢表面强韧化的新途径。同时为低合金高氮高强钢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预变形过冷奥氏体低温等温转变行为及纳米结构贝氏体组织形成机理
基于“干扰贝氏体转变”工艺的纳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组织调控机理
高氮奥氏体的中温转变及其对钢的超高强化的影响
脉冲强磁场对低合金钢贝氏体转变的影响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