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褐腐病是由子囊菌链核盘菌(Monilinia spp.)引起的严重危害桃生产的重要病害,在采前及采后均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使用杀菌剂仍然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抗药性的产生对该病的防治造成很大挑战。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杀菌剂是目前桃褐腐病菌防治中尚未发生抗性的唯一高效杀菌剂。本项目拟就我国桃褐腐病菌对QoI杀菌剂嘧菌酯的抗性情况及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1166bp内含子的分布进行调查,然后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分析1166bp内含子对Cyt b基因G143A突变的影响,解释桃褐腐病菌中G143A突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研究中对桃核腐菌的线粒体基因Cyt b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操作将是植物病原真菌中的首次尝试,能对将来研究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线粒体基因功能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项目对所分离到的共80株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进行QoI杀菌剂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除福建省分离到的少数菌株表现出低水平抗性外,其它地理种群皆对嘧菌酯表现敏感。对低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进行分析,并未发现其核酸序列有任何变化,表明此类低水平抗性与Cyt b基因无关。明确了Cyt b基因1166bp内含子在我国M. fructicola中广泛存在,表明桃褐腐病菌产生由于G143A突变而形成的高抗药性的风险较低。同时对Cyt b基因的遗传进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真核生物的Cyt b基因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均来自于变形菌门细菌。在进化过程中,Cyt b基因的内含子可以频繁地获得与丢失。桃褐腐病菌中巨大的Cyt b基因即为其内含子在近期发生了多次获得事件所导致。发现Cyt b基因可以发生跨界水平转移,即该基因可以从真菌界(Fungi)真菌转移到色藻界(Chromista)黄瓜霜霉病菌中。成功建立了脓杆菌介导的褐腐病菌遗传转化体系。明确我国桃褐腐病菌有3个种,除了M. fructicola与报道一致外,本研究新命名了一个种Monilia yunnanensis,同时明确了一个桃新纪录种Monilia mumecola。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鉴定及其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作用
桃褐腐病菌Mona元件调控MfCYP51基因超量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
桃褐腐病菌Mona元件的生物学功能验证及其调控MfCYP51基因超量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
褐腐病菌的快速检测及中国苹果褐腐病菌多样性的研究
我国褐腐病菌种群及其对QoI杀菌剂的抗性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