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蒸汽热裂解化法去除放射性核石墨中的14C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27111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5.00
负责人:梁彤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莉,孙天鸣,孙丽伟,蓝任凯
关键词:
14C水蒸汽热裂解退役核石墨放射性废物
结项摘要

In the current waste-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arbonaceous radioactive waste, recycling of nuclear graphite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disposal of radioactive waste, the key issue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is how to remove 14C. Steam pyrolysis method i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release of 14C. In this project work,the distribution of 14C in graphite is studied, steam pyrolysis is used to remove 14C at the graphite surface, the inner surface of pores or grain boundary with the exhaust of 14CO2 and 14CO,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move 14C from contaminated graphit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gas flow rate, vapour pressure and other parameters on the oxidation behavior will be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decontamination effect.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diffusion code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TF) are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micro-oxidation and formation or evolution mechanism of 14C,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cycle of nuclear graphite will be provided. By the research of oxidation behavior of contaminated graphite, a new oxidation model is developed that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water or air-ingress accident safe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disposal of graphite waste, nuclear energ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退役核石墨的再生循环是比较有前途的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14C的净化。本项目采用水蒸汽裂解原位氧化工艺对退役石墨进行净化,在研究辐照后石墨内部的14C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工艺参数如温度、气流量、压力、氧分压等对氧化行为的影响,选择性地将富集在石墨表面、孔隙内表面等处的14C氧化成14CO、14CO2,从而实现放射性石墨的净化。利用扩散、密度泛函方法等计算,揭示石墨的水蒸汽原位氧化机制和放射性核素14C的生成及演变机制,为核石墨再生工艺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及工艺基础。通过退役石墨氧化行为的研究,建立新的氧化腐蚀模型,为反应堆进水进气事故安全分析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对石墨放射性废物处理、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项目摘要

目前国际上约有20万吨具有放射性的退役核石墨需要处理,采用氧化焚烧、埋藏、碳酸盐转化等处理方法,焚烧产生大量具有放射性二氧化碳气体,埋藏的体积庞大,也存在放射性沾污的问题。高温气冷堆作为第四代先进反应堆,今后要得到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核石墨的退役处理。退役核石墨属于中低放废物,金属核素、氚等可以通过高温处理挥发掉,而14C需要采用氧化方法去除。14C主要集中在石墨表面、孔壁,因此采用微氧化如水蒸气氧化,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14C,而剩余核石墨可以实现再生。.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石墨的氧化行为和CO尾气TiO2催化转化,摸索石墨微氧化的条件;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辐照对氧化行为的影响;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B、N掺杂对核石墨氧化行为的影响规律,并探索核石墨抗氧化的途径;对氧化产生的尾气进行固化,减少放射性CO2气体的排放。.主要结果:1,研究了石墨不同温度氧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低温氧化有利于氧化气体向内部扩散,从而更有利于内部孔隙的氧化,即除去孔隙表面的14C;采用TiO2、CuO实现了CO向CO2的转变,N掺杂的TiO2纳米颗粒更有利于CO气体的催化氧化;2,利用硼氢化钠将CO2尾气固化为炭,实现气体向固体的转变,减少放射性气体的释放,并且对于14C固体炭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3,理论研究了石墨辐照缺陷对石墨氧化的影响,辐照产生的空位缺陷使得石墨的氧化性提高了十倍之多,这是因为空位的产生降低了空位附近原子的配位数,使得缺陷位置的原子具有高的反应活性,从而降低石墨的抗氧化性。通过氧气的吸附、氧化产物的脱附等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石墨氧化的研究内容;4,研究了石墨掺杂B后的氧化性能,掺杂B原子在石墨体系引入一个空穴,主要集中于与B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于是低浓度B掺杂对氧化起着催化作用。而在高浓度B掺杂下,大量B-B键的出现是产生抑制作用的根本原因。此外,通过对掺杂体系电子态密度的分析,从根本上解释了B掺杂后对氧吸附能力、CO脱附能垒的影响,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研究内容和成果,发表了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11篇;培养2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项目的开展,对于负责人获得“方大炭素-核研院核石墨联合研究”重大横向课题(1200万)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2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DOI:10.11834/jrs.20209060
发表时间:2020
3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4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8.001042
发表时间:2019
5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2.02.023
发表时间:2022

梁彤祥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91326203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50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批准号:51871114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石墨法木材表面热解成型机理研究

批准号:31170531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陈宇拓
学科分类:C1603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热裂解温度分布的生物质热裂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批准号:50776059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刘荣厚
学科分类:E0607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利用放射性核束研究热CNO循环突破的关键核反应率

批准号:19575055
批准年份:1995
负责人:靳根明
学科分类:A2705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核电站放射性气态污染物14C的环境行为研究

批准号:20477040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陈晖
学科分类:B0603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