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程隧道施工所揭露的地质现象,以断裂带结构、物质组成、构造变形形迹的观测和统计分析为研究内容,运用构造分析和断层岩微观结构研究方法,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结构、物质组成、变形历史、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转换开展系统研究,获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形迹的系统而详细的数据资料;通过构造解析和断层岩微观结构分析,结合构造测年,建立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变形演化的历史过程和运动学转换,为探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过程中的构造响应和西秦岭盆山构造格局形成与演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利用工程隧道(洞)施工过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开展地学问题研究提供借鉴;调研工程隧道(洞)施工过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研究基础地学问题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体制问题,提出发挥工程隧道(洞)施工过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在重大地学问题研究中的作用的工作建议。
本项目以工程隧道(洞)施工揭露深部地质结构和地质现象观测为基础,结合地表追索和典型构造剖面观测,获得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结构、断层岩、几何学与运动学等丰富的构造信息,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性质与构造演变历史过程提出了新认识:(1)天水武山地区西秦岭北缘北西向的蛇绿混杂岩带(商丹带西延)向西并不沿现今地质图面上陇中盆地与西秦岭的边界带延伸,而是隐伏在陇中盆地之下,向北西很可能与兰州西永靖的奥陶系火山岩和超基性岩带相连;现今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晚中生代以来(可能是晚白垩以来)出现的新断层;(2)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两侧不同时代红层盆地特征的分析对比,结合对断裂带运动学历史的分析,认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白垩纪和新近纪都缺乏逆冲推覆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约束,也就是说,陇中盆地无论是白垩纪盆地还是古近纪-新近纪盆地都不具备前陆盆地特征,而可能是区域伸展坳陷性盆地;(3)现今地表出露的西秦岭北缘断层带断层岩类型多样,既有地表形成的典型未胶结碎裂角砾岩、也有形成于一定深度的胶结碎裂岩,既有发育不定向组构的断层岩、又有发育类似韧性剪切带中S-C不对称构造。假熔岩(超碎裂岩)、断层泥中显微脆性破裂及充填脉等指示强烈地震动力作用。这指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多变形机制的脆性断裂带和地震断层;(4)搜集了大量我国隧道(洞)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文献、资料、法律法规等,分析了我国工程隧道建设现状和未来趋势,对我国未来工程隧道(洞)施工过程中揭露出的地质现象可能为促进我国某些重大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工程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并对制约和影响隧道(洞)工程建设中开展重大地学问题研究体制、机制、技术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完成了调研报告,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提交了咨询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演化
城市地铁穿越施工中无缝轨道与隧道结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宝鸡至洮河段)现今活动特征的研究
裂隙岩体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三维信息化超前预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