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及特点为:(1)提出"亚喀斯特景观"概念并与一般喀斯特景观区别开来,探索其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貌效应、水文水资源效应、土壤植被效应、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效应、资源效应)和功能,寻找其脆弱度划分的指标体系,探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重建道路和对策,为区域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2)依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制作应用方便的空间数据库,总结分析提出结论;(3)以历史时期航摄地形图和多期卫星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用遥感和GIS数据研究"亚喀斯特"景观50年的时空变化;(4)基于系统工程思想,以GIS空间分析和建模技术为主要工具,应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方法原理构建"亚喀斯特"景观生态重建模式和方案。
本项目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典型分布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不同碳酸盐岩基底上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异性基础上,首次提出“亚喀斯特”概念,将喀斯特景观区分出典型喀斯特、亚喀斯特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亚喀斯特的景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全省及典型样区亚喀斯特区域的水文水资源、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及景观演化、石漠化及生态脆弱等方面的环境资源效应及演化趋势;进行了亚喀斯特区域生态修复和重建探讨;对大比例尺小范围的亚喀斯特景观典型样区对进行了初步差异性实证分析。项目在提出“亚喀斯特景观”概念基础上研究其内涵,初步对贵州省喀斯特景观的内部差异进行划分,从理论上和空间上区分了亚喀斯景观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建立了初步的空间数据库;从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总结了亚喀斯特地区的资源环境效应特征;利用60年代航摄地形图和多期卫星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用遥感和GIS数据研究"亚喀斯特"景观50年的时空变化,对比贵州省50土地利用变化得到相关结论:亚喀斯斯特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及政策的影响,导致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由于亚喀斯特自身的特殊性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灌木林和旱地仍占有重要地位;与典型喀斯特区域相比,亚喀斯特区域较适合人类居住,导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项目组进行了自然发展、经济优先、生态保护以及土地优化四个情景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项目构建了"亚喀斯特"景观生态重建模式和方案。通过生态环境因子的评价分析,对亚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脆弱度进行了评价,发现不同纯度碳酸盐岩基底上,生态脆弱度排序为非喀斯特区域>纯喀斯特区域>亚喀斯特区域。项目以黔中地区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进行2000-2010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有利于推进生态修复和重建工作,为区域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典型样区,结合大量野外工作对当地亚喀斯特景观开展实地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圆果化香种群维持机制
典型脆弱生态区演化的多尺度模拟——以渔子溪流域为例
生态脆弱区土地集约利用模拟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农林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生态安全综合研究——以黑龙江省典型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