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全球最重要的地层界线和研究难题之一。传统上以菊石带来定义该界线,但由于北方区和特提斯区动物群的差异及化石的保存程度,研究区缺乏与全球界线标志对比的菊石化石。藏南发育连续沉积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以往的界线研究也以菊石类为主。目前钙质超微化石在全球海相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作用显著。申请者近年来从事西藏特提斯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研究时,对江孜和浪卡子等地十二条实测剖面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化石处理与鉴定,首次在七条剖面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以此研究为契机,有望为该地层界线的确定提供新的化石依据。本课题拟以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为重点,以菊石生物地层学为辅助,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为补充,全面开展界线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及其生态环境研究,提高研究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地层研究程度,建立能代表东特提斯区的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系统,为国际地层标准提供我国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资料。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全球最重要的地层界线和研究难题之一。西藏南部发育连续沉积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本课题以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为重点,以菊石生物地层学为辅助,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为补充,全面开展界线时期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及其生态环境研究,提高了研究区的地层研究程度。.项目执行期间,通过藏南野外调查和大量室内工作,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1)首次在藏南海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多个剖面中发现了数量相对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含化石地层时代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至Valanginian 期。通过生物地层对比,浪卡子和贡嘎地区桑秀组与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层位相当。(2)根据钙质超微化石及菊石生物地层特征,结合研究区岩石地层特征,厘定了侏罗—白垩系界线。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贡嘎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浪卡子和贡嘎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桑秀组和维美组之间,江孜地区界线位于甲不拉组和维美组之间,以 Nannoconus steinmannii minor和 Spiticeras的出现,Virgatosphinctes和Aulacosphinctes的消失为标志。(3)对江孜县甲不拉沟剖面和贡嘎县东拉剖面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以及log(K2O/Na2O)和SiO2图解可以看出,研究区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从CaO/(Fe+CaO)值、(MgO/Al2O3)×100值和δCe值可以看出,藏南研究区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环境为次深海环境,古海洋呈还原环境,海水的盐度较低。(4)对桑秀组上部的火山岩进行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得出火山岩年龄为140-142Ma。结合生物地层对比,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时代应限于Berriasian至Valanginian期。侏罗/白垩系的界线位于桑秀组之底部,根据桑秀组上部140-142Ma的同位素年龄,以及其下部地层沉积所需时间估算,桑秀组底部年龄可能与国际地质年代表中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年龄145.5Ma相当。(5) 对藏南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研究区经历了低水位期到高水位期的变化,对应海平面由低到高,可以作为本区侏罗-白垩纪的界线识别辅助标志。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冀西北尚义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及其古地理、古生态意义
措勤盆地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内蒙古固阳盆地早白垩世柏科化石及其起源演化意义
南海始新世-渐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古海洋环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