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6个基因型菜用大豆,根据子粒蔗糖含量,分成高低两组,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于大田,对同一天开花的植株挂牌标记,从R5.5期开始,每间隔5天取样,剥离子粒为种皮、子叶和胚轴,测定各个组织的蔗糖含量,同步测定转化酶(酸性、中性)、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分析不同组织蔗糖分解酶、合成酶和净酶活性与蔗糖含量的关系及其在调解蔗糖合成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关键酶的合成位点及表达研究。.预期:量化不同组织三种酶在贮藏组织积累蔗糖的能力;判定菜用大豆子粒蔗糖代谢与积累的关键酶;确定基因型间子粒蔗糖积累差异的关键调控点。.项目将揭示"菜用大豆子粒中蔗糖积累的调控机制",这一目前植物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调控位点及其表达研究将蔗糖积累与酶活性实质联系起来,在连接点上获取新知识;将为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提高子粒蔗糖含量,改善食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蔗糖含量不同的三个菜用大豆品种,从籽粒蔗糖积累快速期开始取样,直至生理成熟,研究了籽粒全粒及其不同部位的关键酶表达及其与蔗糖积累的关系。研究发现子叶是籽粒蔗糖的主要贮藏场所,胚轴是籽粒中蔗糖相对含量最高的部位,子叶蔗糖含量高低与整个籽粒蔗糖含量多少密切相关。 蔗糖合成酶活性随籽粒的成熟呈下降趋势,在各个时期始终表现为胚轴中蔗糖合成酶活性表达最强。子叶和胚轴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差异不明显。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鼓粒始期R5.5-R6期和鼓粒末期R7期的差异很小,而在籽粒蔗糖含量最高的R6.2和R6.5期差异明显,其中子叶中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表达最高。胚轴和子叶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变化相似,从鼓粒始期到鼓粒末期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种皮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则远高于其他部位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不同部位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差异不明显。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子叶(r=0.875**)和胚轴(0.595*)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是控制蔗糖合成的关键酶,而蔗糖合成酶(r=-0.560*)、酸性转化酶(r=-0.630*)和中性转化酶(r=-0.762**)活性与子叶中蔗糖含量显著负相关,所以主要起着控制蔗糖的分解作用。同时发现蔗糖合成方向的酶活性(SPS)-蔗糖分解方向的酶活性(SS+AI+NI)的活性与籽粒中蔗糖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0**),表明菜用大豆籽粒中的蔗糖代谢受到这几种关键酶的共同调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植物中蛋白质S-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钾素营养促进菜用大豆籽粒蔗糖积累的生理机制
枸杞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及其调控果实糖积累的机制研究
芒果蔗糖代谢酶及关键基因协同表达模式分析
蔗糖积累型番茄果实糖卸载路径及其蔗糖积累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