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患者对创伤性事件的记忆难以消退导致疾病的迁延,且PTS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甚至有研究提示REM睡眠期的改变能预测PTSD症状的严重度。REM睡眠期可增强情绪记忆的再巩固。其次,PTSD患者前额叶活性下降,导致杏仁核活性增强是其主要的神经病理机制,REM睡眠期也存在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叶活性的下降。因此,对背外侧前额叶的兴奋性刺激既能达到抑制杏仁核活性的目的,又能达到干预REM睡眠期的目的,从而干扰对创伤性事件记忆的再巩固,达到治疗目的。这可以通过背外侧前额叶高频rTMS刺激达到上述目的,有限的临床资料也提示低频rTMS治疗PTSD短期有效。因此,提出设想:入睡前rTMS干预对REM睡眠期恐惧记忆的加工有抑制作用,从而能治疗PTSD。本研究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建立恐惧条件反射,并进行睡前rTMS干预,来研究其对恐惧记忆的影响,为探讨PTSD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目的: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在睡眠REM期反复得到再巩固,临床表现为PTSD患者的睡眠障碍。据此,倘若激发患者的创伤记忆,并予以睡前低频rTMS干预REM期,能扰乱创伤性记忆的再巩固,或可达到治疗PTSD睡眠障碍的目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对将近2000例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儿童期创伤史的筛查,将儿童期创伤史阳性而且心理评估正常的健康大学生纳入受试人群。共计纳入受试24名,随机分为两组。其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24名受试进行连续4晚的睡眠脑电监测。其中第1晚属于适应性训练;第2晚属于基础睡眠脑电的监测;第3晚睡前进行个体相关的创伤史的任务激发,激发受试对既往儿童期创伤史的记忆,然后再监测睡眠脑电;第4晚睡前进行一次rTMS干预(A组)或假性rTMS干预(B组)后,再监测睡眠脑电。研究结果:1.大样本筛查结果显示:在本人群中,最常见的儿童期创伤史为躯体忽略。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性虐待发生率高于城市户籍的大学生。2.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健康大学生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在给予受试创伤相关的任务刺激后,受试的睡眠总时间、醒觉时间、入睡后醒觉时间、睡眠潜伏期、醒觉次数、唤醒次数均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经过低频rTMS治疗后,受试的上述指标与基础值没有显著性差异。3.在给予受试创伤相关的任务刺激后,受试的REM时间和基础值相比,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经过低频rTMS治疗后,受试的REM时间与任务刺激后的REM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改变,虽然与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4. rTMS 治疗前后,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大学生对中性图片的正确识别率、执行任务中的反应时间以及对中性图片的害怕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仅对中性图片执行任务中缺失数目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大学生执行任务时中性图片的缺失项目明显减少。5. rTMS治疗前后,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大学生对负性图片的缺失项目数、正确识别率、执行任务中的反应时间以及对中性图片的害怕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1.创伤相关的任务刺激会影响受试的数项睡眠指标。2.经过睡前一次rTMS干预,受试的各项睡眠指标基本可以恢复到任务刺激前水平。推测:睡前rTMS干预可改善受试的睡眠。3. rTMS治疗对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大学生对相应的负性图片的识记率没有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简化的滤波器查找表与神经网络联合预失真方法
血清 VEGF、pro⁃ADM 水平与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深圳地区初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脉氧下降率与血压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抑制非条件性刺激诱导的再巩固对恐惧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阻断恐惧再习得诱导的“巩固”与“再巩固”对长程恐惧记忆表达与复发的影响研究
基于磁声电效应的经颅聚焦刺激方法研究
REM期睡眠梦境改变对创伤记忆的影响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