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体望远镜为依托,对近地天体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近地天体的天体测量,以提高其定轨精度,进而开展动力学研究,评估其与地球的碰撞危险;开展精密测光来建立近地天体的基本物理参数,进行形状重建等物理学研究;建立近地天体望远镜海量数据库、近地天体编目数据库、近地天体空间探测目标遴选库。
本研究项目按年度计划进展顺利,完善近地天体望远镜的硬软件系统,保证望远镜的正常高效运行。2012-2013进行了望远镜终端升级改造,安装了10k大靶面CCD相机,完成了近地天体望远镜光机改造升级、数据存储服务器、大靶面滤光片组的定制。目前近地天体望远镜视场为3度×3度,象元分辨率为1.02角秒×1.02角秒。. 近地天体巡天观测成果显著,4年来共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数据94万多次,发现小行星778个,获得正式编号小行星333个,连年保持了本领域的国际第一集团地位;开展了小天体时序测光观测和研究、小行星形状重建研究、近地天体和大行星碰撞预警研究,小行星深空探测目标天体的观测和研究,以及彗星观测和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2010年发现了1个特殊轨道小行星2010 EJ104,其轨道连接太阳系外层的Kuiper天体带和内层小行星主带。对该小行星进行了轨道动力学演化和起源研究,发现它归类于Damocloids族群,进而研究了Damocloids族群的演化过程。在嫦娥二号再拓展任务中,组织了对小行星4179 Toutatis 的联合观测,取得了支撑嫦娥二号再拓展任务的重要数据。参加了103P/Hartley 2彗星的国际联合观测,参加了由深空探测项目Dawn提议Vestoids的高相位角测光联合观测。与美国、芬兰、捷克、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另外,为LAMOST巡天选源的需要,开展了反银心方向7000平方度的g’r’i'三个波段的巡天观测,全视场单次定位精度优于100mas,测光精度为0.02mag,与国际著名项目SDSS(斯隆巡天)的精度相当,发布了1亿个恒星的三色测光星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天体物理核数据的加速器质谱技术测量及有关天体物理
近地天体的搜索、证认和危险评估
近地小天体的精密星历与轨道演化
近地天体望远镜CCD探测系统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