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光电转换效率较高和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自从获得7%的转换效率以来,18年过去了,仍没有规模化商业应用。根本原因是其稳定性问题。DSSC电池具有极其复杂的光电化学反应和电子/电荷传输过程,很难通过一般实验辨别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针对导致电池稳定性的不可逆过程,采取如下研究方案:1)利用纳米等离子体表面电场增强效应,制备单分子层吸附的超薄DSSC电池, 实现单分子层染料降解的定量研究;2)制备多层薄膜异质结,调制能带结构,促进或阻碍电子反注入引起的与染料和氧化/还原对的复合速率,研究因此导致的染料分子和电池稳定性的改变;3)在超高真空下,利用低能等离子体对TiO2电极表面进行定量改性,改变TiO2表面的离子比,即改变其表面酸/碱反应活性,研究吸附染料和电池的稳定性提高。
本基金课题,主要从原子、分子尺度上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制备了高质量TiO2薄膜光电极,薄膜表面的粗糙度在亚纳米,保证吸附的染料是在几何意义上是严格的单分子层;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太阳电池的基本科学问题和稳定性提供了器件基础;2)实现了对TiO2薄膜表面态的调控,研究了不同TiO2薄膜化学表面态组成对染料光电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DSSC太阳电池性能参数的影响;3)制备了超薄的DSSC太阳电池,利用纳米强烈的表面等离子体局域电场效应,获得了信号强度很高的单分子层拉曼散射信号;并通过原位拉曼散射,定量研究了吸附的单分子染料在不同化学态TiO2薄膜表面的降解速率和降解机制;4)通过表面能带设计,研究了TiO2表面能垒层对DSSC太阳电池性能及电池稳定性的影响;5)对ZnO/TiO2超薄异质结区的能带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到了该异质结的精确能带结构,为DSSC电池电荷传输过程及电池稳定性研究提供了能带结构信息;6)制备了Glass/FTO/TiO2/Al2O3结构的太阳电池,获得了该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匹配情况,并研究了电池光电极能带/势垒结构的改变对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共发表了标注有本基金的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EI收录2篇,高影响论文(二区论文)4篇,可以说我们高质量地完成了本基金课题。.在本基金的资助下,共有1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全部或者部分得到资助,完成了或者即将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工作;培养的研究生中,有6人/次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光华奖学金、研究生课题资助及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热稳定性研究
单分子尺度上有机配体对过渡族金属原子自旋态的调控
利用新型无机纳米结构阵列加强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
全固态无机/有机复合太阳能电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