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蒸散(ET)主要由土壤蒸发(E)和作物蒸腾(T)组成,是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部分。为了分解ET,通常利用农田水分平衡法或微气候学方法测定ET,采用其它技术测定E(或T),并通过二者之差得到T(或E)。由于对作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机理认识的不足、观测方法精度的限制以及不同方法研究尺度的差异,ET分解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难以有效地指导农田水分管理。本研究以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农田水分平衡和土壤感热平衡原理获得ET和E的动态,从而实现农田ET的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物生长发育对ET及其组分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土壤E的空间变异特征。本项目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中水热过程及其机理,对准确测定作物需水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农田蒸散(ET)主要由土壤蒸发(E)和作物蒸腾(T)组成,是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部分。为了分解ET,通常利用农田水分平衡法或微气候学方法测定ET,采用其它技术测定E(或T),并通过二者之差得到T(或E)。由于对作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机理认识的不足、观测方法精度的限制以及不同技术研究尺度的差异,ET分解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难以有效地指导农田水分管理。本研究拟通过改进基于土壤感热平衡原理监测土壤E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田水分平衡ET实现农田ET的分解。通过三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发明了多针热脉冲传感器,实现了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的准确测定;(2)有效改进了热脉冲技术测定土壤热特性的计算方法,为利用热脉冲技术获取可靠的土壤热特性奠定了基础;(3)通过消除背景温度和土壤—大气界面影响,提高了热脉冲技术测量近地表土壤热特性的精度;(4)基于土壤感热平衡和农田水分平衡原理,成功地将ET分解为E和T。这些研究结果对深入探讨土壤中水分和热量耦合传输过程、准确确定作物需水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气候波动对典型草原蒸散和水分平衡影响研究
集成热红外和微波遥感的农田蒸散估算方法研究
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
根际激发效应对农田土壤碳氮平衡的动态影响和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