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系统视角,利用CAS、GIS、RS、分形等新的技术手段,按照理论- - 实证- - 理论的思路,对中心地这一传统理论开展现代背景下的创新性研究。理论层面上,注重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考量,分析多要素对不同等级中心地及扩散域的影响,探求各要素在中心地结构及扩散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影响机理与"畸变"模型,完善中心地的理论图景,确定扩散域界定原则与模式,初步形成发展了的中心地理论。应用层面上,以中国东北为目标区域实证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研究东北地区的中心地与扩散域。考察不同尺度区域的中心地结构模式,探索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中心地扩散域的叠加和展延效应,寻求强化中心地与扩散域有效联系的途径与优化中心地结构的对策,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项目基于负责人所主持的团队近年来开展的城市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系列研究,与前一基金项目紧密衔接。项目自2009年开始申报至今,实际工作主要在4年内展开并完成,主体基本按照预定的研究计划开展,部分理论探索在实际研究中有所拓展,总体而言,超额完成了计划研究任务,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从成果的内容来看,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现代城市中心地系统的整体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初步建立,形成了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的理论和实证框架。基于地理学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系统视角,利用GIS、RS、分形等新的技术手段,按照理论--实证--理论的思路,对中心地这一传统理论开展现代背景下的创新性研究。探讨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不同等级中心地及扩散域的作用机理和中心地系统新时期的空间图示,特别是一些关键要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例如边境障碍、现代交通、城市群、国家资源战略、近域城市整合等要素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制和结果。初步形成了扩散域这一中心地理论的新概念,并将现代地理学的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扩散域的空间界定中,基本形成了扩散域界定的一般原则和模式,进一步发展了中心地理论。从应用层面看,开展了针对东北地区全域特别是一些典型地区中心地系统的研究,例如以白山地区、通化地区、大庆地区等为重点的资源型地区;以大连、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为主体的港口城市地带;以辽中、辽南、吉林中部为主体的城市群组地区;丹东、黑河等边境城市地区。考察了不同尺度区域的中心地结构模式,探索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中心地扩散域的叠加和展延效应,提出强化中心地与扩散域有效联系的途径与优化中心地结构的对策,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从成果形式上看,形成了理论著作3部,均已经或即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1部已出版,2部将于2013年中期正式出版,均标注基金号;形成标注基金号论文28篇,未标注基金号论文2篇;完成相关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从人才培养上看,2010-2012年间,有3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围绕本项目完成了学位论文,通过了答辩,分别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本项目的立项为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项目组核心成员宋飏、冯章献分别基于本项目开展延续性选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从中心地体系到城市网络:东北地区城市系统格局重构及演进机理研究
宽温域热力耦合作用下PBX多尺度结构演化及效应研究
多离子共存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行为及预测模型研究
多尺度域下沥青材料水分-荷载耦合作用损伤机制及统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