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是东亚大陆物质剥蚀的主要沉积汇,而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沉积中心,泥质区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海洋环境变化,而且也记录了东亚大陆的古环境古气候变化信息,因此泥质区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本项目选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柱状样和浅钻岩芯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古海洋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结合AMS14C测年手段,建立研究区高精度的地层格架和年代地层框架;对底栖和浮游有孔虫属种进行群落分析,并挑选底栖有孔虫单种Ammonia compressiuscula进行氧碳同位素和Mg/Ca比值测试,重建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海水古温度变化曲线,并尝试恢复古盐度变化曲线;揭示泥质区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与中国大陆已有的其它气候变化记录进行直接对比,阐述全新世东亚季风区快速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探讨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
本次研究选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MZ02孔和南部的CJ12-1011孔2个岩芯,通过对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化学元素、微体古生物及其壳体地球化学特征和AMS14C测年等综合分析,恢复了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古海洋学演变。研究认为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环境经历了4个阶段性的演化:阶段I:12.7-10.5kaBP,末次冰消期末期。阶段II:10.5-8.3kaBP,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阶段III:8.3-5.2kaBP,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阶段IV:5.2-0kaBP。. 选用底栖有孔虫单种进行δ18O和Mg/Ca比值分析测试,得到了研究区全新世海水古温度变化曲线,并与南海深海沉积物、冰芯和石笋的记录进行对比,识别出了8.5kaBP以来经历的8次千年尺度的降温事件,分别对应的时间大约是8.3ka、7.2ka、6.2ka、5.1ka、4.1ka、3.2ka、2.3ka、1.2ka,其中最为显著的是8.3ka和4.1ka这两次,这些事件与全球范围内的全新世气候波动事件都有很好的对应性,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遥相关。.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全新世的快速气候变化与相邻陆地的季风记录、热带太平洋的古海洋记录相一致,具有百年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其中以200周期最为显著,推测太阳活动可能是研究区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及其古环境记录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末端中晚全新世物源及其对洋流的指示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磁性特征的早期成岩改造及其影响因素
东海陆架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地磁场长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