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弯曲(沿走向角度变化)是控制中强地震破裂尺度以及地震复发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拟在解决(1)InSAR观测反演断层模型不确定性水平和(2)结合多观测模式及处理方法实现目标区三维形变测量等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近年来沿巴彦喀拉块体和柴达木地块边缘5次中强地震(2次走滑型和3次倾滑型)的SAR资料获取同震位移场,并基于混合型颗粒群非线性技术结合线性方法反演发震断层精细几何结构及空间滑动分布,进而定量化断层弯曲对滑动空间分布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析讨论上述孕震断层的分段特征、地震序列的相互作用以及主断裂对次级断层带地震活动的影响等问题奠定重要数据基础。同时,比较由InSAR资料确定的不同震源类型的断层参数,还有益于定量化InSAR观测在地震学应用中的可靠性水平。
断层弯曲可能是控制地震周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对近年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5次地震进行了再研究,获取了他们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并反演确定了断层滑动历史。在该课题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完成了一套基于大地测量资料的地球物理反演软件,并将其扩展到可以处理空间重力场等多种信息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伴随断层弯曲,断层空间分布在弯曲两侧出现滑动非均一特征,如2009年海西和2010年玉树地震;2)滑动矢量(滑动角)亦有所变化,如1997年玛尼地震和2008年玉田地震;3)地震具有贯穿断层阶跃(step-over)的趋势,并有助于逐渐形成连续断层曲面,如2010年玉树地震;4)断层弯曲不但影响同震滑动,并可能控制断层的震后运动。近年来不断被发现的快速浅部蠕滑也许与断层弯曲有关。课题执行期间,我们还利用多种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对在2011-2014年间数次破坏性地震开展了工作,包括有2011年日本M~9.1 地震、2011年土耳其东部M~7.1地震、2014年美国纳帕M~6.4地震和2014年10月我国康定M~6.0地震等。相关结果,不但加深了课题组对基于大地测量资料在震源反演的理解,同时也为对断层弯曲在地震灾害中作用的理解提供了更广泛的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自组装短肽SciobioⅡ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过程的探究
基于体素化图卷积网络的三维点云目标检测方法
汶川地震巨型滑坡与断层位错InSAR同震形变场耦合效应研究
利用同震滑坡空间分布样式判识发震断层的研究
非发震断层对地震波的影响研究
1695年临汾大地震发震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