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蝉亚科Iassinae昆虫刺吸植物汁液掠夺营养,许多种类传播植物病毒病,对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叶蝉亚科高级分类单元迄今比较混乱,许多属的归属缺乏依据,严重制约了叶蝉科昆虫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进展,亟需对叶蝉亚科昆虫进行族、属级分类单元的重新划分和订正。本项目在前期对中国和美洲地区叶蝉亚科昆虫种类订正的基础上,采用支序学方法,结合叶蝉亚科昆虫形态学、超微形态学、生物地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对世界叶蝉亚科的族、属进行重新划分,并探讨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建立符合叶蝉亚科进化历史的自然分类体系,对于查清我国和世界叶蝉科昆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格局、促进世界叶蝉科昆虫分类研究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叶蝉亚科Iassinae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大多数族和属仅分布于单一地理区。该亚科昆虫刺吸汁液掠夺植物营养,许多种类传播植物病毒病,对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对世界叶蝉亚科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世界叶蝉亚科8族96属1878种名录,对新北区、东洋区、澳洲区和古北区的种类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8个新属(2属已发表)、29个新种(7新种已发表)、6个中国新记录种;开展了该亚科超微形态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叶蝉亚科昆虫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其中消化道包括食道(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并形成特殊构造的滤室;唾液系统包含1对唾液腺,位于头部两侧,并延伸到中胸处,由主唾液腺和附唾液腺组成;雌性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侧输卵管、一个中输卵管、悬带、受精囊、交尾囊和附腺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一对精巢、一对侧输精管、一对贮精囊、一对附腺、一对侧射精管及一中射精管组成。并对叶蝉亚科昆虫口器的超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由上唇、下唇、两个上颚口针和两个下颚口针组成的口针束(stylet fascicle)构成,三段下唇包被着口针束。分别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数据及特征结合,使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Bayes)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Blocker建立的新热带区16个属与应该归入Iassini,分属东洋区和澳洲区的Krisini和Selenomorphini,尽管外形和外生殖器特征都很相似,但为两个独立的族,研究明确了叶蝉亚科分为2大分支,其祖先广泛分布于冈瓦纳古陆,并随大陆漂移而分开,初步明确了该亚科高级分类系统发育关系。先后发表SCI论文9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蝎蛉科昆虫属级分类单元的重新划分与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窗翅叶蝉亚科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昆虫的分类订正及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殃叶蝉亚科区系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