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介孔纳米材料在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0963011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30.00
负责人:包淑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新疆大学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姚海军,陈兆慧,李丹,齐燕岭,宗莹,贾巍
关键词:
直接电化学介孔材料氧化还原蛋白酶生物传感器
结项摘要

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工业控制、食品和药物分析、环境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大多数蛋白的氧化还原中心深埋在肽链的内部,使氧化还原蛋白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很难实现,迄今为止只有少数氧化还原蛋白能够在裸固体电极上表现出电化学活性。本项目拟以不同的模板法合成具有疏松多孔网络结构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TiO2、ZrO2以及导电性高,亲水性好的介孔碳,用于固定蛋白,促进蛋白和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移,提高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灵敏度和使用寿命。通过大量实验,探讨材料的制备方法、物质组成、孔结构特点、形貌特征和表面状态对固定蛋白和传感器生物电催化行为的影响,总结相关规律,优选出性能优异的材料和制备工艺。为设计开发先进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长工作寿命的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摘要

生物传感器应用前景广泛。但大多数蛋白的氧化还原中心深埋在肽链的内部,使氧化还原蛋白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很难实现,迄今为止只有少数氧化还原蛋白能够在裸固体电极上表现出电化学活性。本项目开发了一系列介孔材料,用来修饰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探测电极,研究了修饰电极材料的组成、粒径大小,微观结构,形貌特征等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优异的修饰电极材料不但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的比表面积,合适的孔分布范围,较小的微观尺寸,还要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较小的接触电阻。将仿生合成的机理引入到二氧化钛的制备中,通过调节模板剂的大小和种类实现了对TiO2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的有效“剪裁”。采用层层组装修饰电极的手段,在电极的表面层构建纳米级酶蛋白富集区,在集流体和表面酶蛋白层之间构建畅通的电子转移渠道,有效提高了直接电化学型生物传感器的综合性能。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3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4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5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11-143
发表时间:2020

包淑娟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直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批准号:21063014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徐茂文
学科分类:B0205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介孔硅纳米颗粒在肿瘤标志物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研究

批准号:21305164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王永红
学科分类:B0404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一种新型金属纳米/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批准号:20875085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由天艳
学科分类:B0402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介孔材料修饰电极上生物氧化还原蛋白(酶)的直接电化学

批准号:20505010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戴志晖
学科分类:B0404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