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失衡"三条线"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蔓延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直接削弱城市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外"市场"主导的蔓延过程不同,我国城市蔓延更多体现"市长"意愿。因此,如何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治理策略,成为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研究以评价不同城市蔓延的时空特征为基础,拟揭示其演变规律,进而分析其主导因素和作用机理,接着在重点把握地价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空间均衡视角,理性选择城市蔓延治理策略,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和综合决策体系。与此对应,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模拟相结合、计量模型与情景设置相交叉、综合分析与典型实证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在调研基础上,拟扩展或深化EKC空间响应、GIS插值分析、IAD制度分析等模型和框架。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城市蔓延治理策略选择和制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重点研究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变化及其地价分异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相互作用机理,并基于地价空间均衡视角,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蔓延模式和防控策略,主要研究发现和结果如下:.第一,国外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由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或后工业化阶段进程中,对城市蔓延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与国外类似,我国实证结果显示,上海、南京、无锡和徐州的二三产业GDP在分别达到2910亿元、1020亿元、443亿元、942亿元时,城市蔓延出现拐点,其规模上限分别为8.99万公顷、6.01万公顷、2.20万公顷、3.43万公顷。.第二,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平均时点为2047年左右,不同地区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特征不论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比较,都大致沿东南—西北线依次分级,东部地区较早达到建设用地增长极限,其中上海和江苏等11个省(市)早于全国平均时点,吉林和四川等其余19个省(市)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第三,与国外城市蔓延过程大都烙着“市场”印记不同,我国城市蔓延大都体现“市长”意愿,并且与国外城市福利性和亏损性蔓延不同,中国城市蔓延区分为牺牲性和损耗性两类,徐州市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牺牲性蔓延规模为1.08万 公顷,损耗性蔓延规模为0.28万 公顷,就中国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而言,损耗性蔓延是当前城市治理首先要重点避免的类型。.第四,我国城市空间蔓延存在理想、适度和极限3个边界,南京市实证结果表明,江南地区3个边界内土地面积分别为2.13万公顷、5.82万公顷、12.5万公顷,从理性视角上选择,现阶段江南地区城市蔓延规模不应超过5.82万公顷,空间蔓延范围界定在适度边界上较为合理。.总之,通过本项目研究在《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CI)、《农业工程学报》(EI)和《自然资源学报》(CSSCI)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录用学术科研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研究成果达到项目预期目标,相关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得到同行专家和决策者较高关注,并被《新华社》、《中国科学报》等采访报道,对城市蔓延治理政策创新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过程及其机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有限理性的不确定均衡策略理论及应用研究:以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为例
环保部约谈对邻居城市的治理效应:以空气污染治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