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耐辐照问题是发展聚变能的一个关键和瓶颈问题,高强度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对于材料的辐照性能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热中子反应堆内,利用LiD转换靶是构造出高强度的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的重要途径,但聚变14MeV中子的转换效率与LiD转换靶的成分、转换靶结构、入射中子能谱以及LiD中氚的沉积率之间的关系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课题拟以MCNP、TRIM、DROSG等程序构建理论分析平台,研究裂变反应堆中子在LiD靶及含氚LiD靶中产生聚变14MeV中子的物理过程,探索转换靶的转换效率与转换靶内同位素成分、转靶结构及入射中子能谱的关系,探讨提高转换靶转换效率,获取高强度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的技术途径,并通过原理验证实验,验证理论计算方法、计算模型的准确度。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高强度聚变-裂变中子场物理设计技术,为高强度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的构建提供理论及设计依据和实验方法。
本项目厘清了转换靶内产生聚变中子的物理过程,梳理出研究堆内设计构建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需要关注的三个关键参数:转换效率K、发射系数η、入射中子吸收率Q。针对这三个因素,建立了所需的理论分析软件平台,包括堆物理分析平台和转换过程模拟平台,为聚变场设计提供支撑。堆物理分析平台利用Wims/SN/Citation程序,给出转换靶外围的中子能谱等主要中子场参数;转换过程模拟平台RSMC实现了转换靶内的中子及带电离子输运聚变全过程的跟踪模拟。设计平台程序的正确性经过了充分验证。. 根据理论设计,加工了两种结构简单易于测量的聚变中子转换靶,材料为6LiD、6LiD/H(D、H各50%)。针对测量中背景裂变中子成分较高、待测量K无法直接测定的挑战,设计了合适的实验方案,选取了适当的间接量。开展了堆内辐照与转换效率测定实验,得到了聚变中子注量率、场的中子能谱、以及转换效率K。测得的两种靶的转换效率分别为1.92E-04与1.1E-04,与理论预测基本相符,也与国外其他相关实验结果大体一致,印证了理论计算分析方法及平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为高强度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的构建提供了实验上的依据支撑。. 根据理论分析与验证实验测量结果,完成了靶成分与结构对聚变中子场影响的分析优化。完成了长寿命转换靶装置的设计,该装置的入射中子利用效率高,辐照空间充足,结构承压可达到10atm,其中心聚变中子注量率达到10E+10n·cm-2·s-1,累积注量可以达到8E+16n/cm2。为提升中子吸收率Q,探讨了堆内辐照位置与堆内中子阱结构对Q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中子阱的引入可使聚变中子注量率提高2倍,且能降低低能中子成分,包括热中子、超热中子与裂变中子。掌握了提高聚变-裂变混合中子场的技术途径。. 在完成项目预设任务基础上,加工了长寿命聚变靶装置,对其水密封性、包壳材料缺陷等多项指标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靶件承受40atm冲压后结构强度依然满足要求。对其中子学参数也进行了测量,实验得到双圆盒式与多孔式靶聚变中子注量率分别可以达到7.76E+09、8.47E+09n/cm2/s,反推得到6LiD的转换效率约1.77E-4,与理论预测基本相符,也与以前实验结果一致。装置的各项指标与设计基本相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瞬态波位移场计算方法在相控阵声场模拟中的实验验证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裂变堆中获取高通量聚变中子的方法研究
“裂变-电子收集”中子探测技术研究
基于高性能裂变室的快中子诱发裂变瞬发中子谱实验研究
裂变核素中子截面和裂变中子数的高可信度协方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