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南部,包括郯庐带江苏段和山东段的一部分(含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区), 进行深部介质非均匀性研究,开展P波衰减频散特征研究, 获得研究区的P波QP值分布,采用S波形包络线展宽分析,获得研究区震源及以上部位介质速度非均匀性的谱结构(RMS速度微扰动ε, 非均匀介质特征尺度a, 幂指数κ),用S波多次流逝时间分析方法,获得研究区地壳介质散射系数g,本征吸收η以及相应S波QS值等非均匀性参数。结合泊松比、断裂构造等,在对不同非均匀性参数关系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比研究郯庐带江苏段与郯城8.5级大震区介质非均匀性特点和标志, 对郯庐带江苏段未来可能大震位置给出判定。
编绘了研究区的地震构造图。经地震重新定位,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法获得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发现呈现强烈的非均匀性,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地震区和沿郯庐带32.5-34.5°N及以东的区域在20-25km深有低速层出现,有些地区莫霍面变化较大。依据郯城218级地震附近的地壳结构特点,用地震层析成像扫描,推测此次大震震中为:35.1°N,118.6°E,深度约20km。地震波频散衰减测定发现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Qp低,而郯城—宿迁段和以东及东南一带Q值较高。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获得研究区泊松比分布。发现大震区泊松比高低变化。用S波波形包络展宽方法,获得介质非均匀性参数κ值和y值的分频段三维图像,发现了与大震区有关的特征。发现地壳介质各种大、小尺度非均匀性参数指向一致。对比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参数特点,结合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等,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33°-34.5°N,118°-118.8°E及以东的区域未来可能发生大地震,震级最高可达8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早期航片的数字三维地貌及地震位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郯庐断裂带下辽河坳陷段深部基岩CO2释放速率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介质3D散射衰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