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泥盆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多样,横向变化复杂。其间发育着十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我国泥盆纪双壳类化石79.5%的科和70.8%的属出现于该地区早、中泥盆世。是世界泥盆纪双壳类发育中心之一。我国对泥盆纪双壳类系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起步晚,近20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缓慢。制约了对该时期双壳动物起源、演化、辐射和多样性演变等研究的展开。本项目立足于过去近30年工作积累,从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入手,全面总结广西泥盆纪双壳动物群特征,并进一步总结其发生、辐射、绝灭等生物事件;通过对广西泥盆系不同沉积类型地层中丰富程度不同、属种面貌各异的双壳类动物多样性演变研究,进一步揭示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环境综合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西泥盆纪双壳类化石十分丰富,但缺乏系统研究。本项目开展了广西泥盆纪双壳类化石系统古生物学、生活习性、双壳类分布发育与沉积环境关系等项研究。通过对数千块化石标本的鉴定研究,共鉴定出193种、93属、36科,其中19本土属、3本土科。指出广西为世界泥盆纪双壳类发育中心之一;区分出象州型和南丹型两类截然不同的双壳类动物群。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泥盆纪双壳类多样性演变。指出华南泥盆纪双壳类生物多样性从早泥盆世到中泥盆世由低到高地逐渐演变。埃姆斯世早期为华南泥盆纪双壳类的辐射时期;吉微特期是华南地区泥盆纪双壳类最大灭绝时期。作为本项目主要成果的专著“广西泥盆纪双壳类化石及华南泥盆纪双壳类多样性演变”,共描述广西泥盆纪双壳类化石187种90属(其中27新种2新属),并讨论了双壳类分布发育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以及华南泥盆纪双壳类多样性演变等。本项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全球泥盆纪双壳动物群,并为研究我国及世界泥盆纪生物宏演化提供新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广西泥盆纪Zdimir埋藏群性质及其人环境的研究
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系统古生物学、埋藏学研究
华南泥盆纪放射虫的多样性研究
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多样性的演变